89期專題企畫
Meshwork Being and River Basin Interweaving: Affordances and Grouping field in Earth Art
■ 企畫——龔卓軍、陳冠彰、黃瀞瑩
《藝術觀點ACT》89期,2022年4月出版
如果,大地藝術季是在特定場境上進行流域萬物網絡的對話與生產實踐,那麼,天空、大地、其間的地表與千萬種生命線條所交織而成的表現力與境身力,就涉及了新型態的毡團境身與群的構造,以及各種毡團群之間的遭逢與交往。本期專題將以大地藝術中的集群表現方法為線索,透過理論上關於萬物的毡團存有狀態與既有人類學/民族誌方法的辯證交鋒,以及手創製作上的創作者、工藝師與幾個藝術社群的個案訪談,重新梳理藝術實踐中可能觸及的多重物質流與意識流的表現轉化。藉以與當代人類學家提姆.英格德(Tim Ingold)的「Making」概念進行對話,讓物質流本身的表現力,在創作中與意識流的造形力相激相成。
本專題第一部分「Making的再思考」,邀請曾於2021年12月參與「四校論壇」的朋友,在英格德的相關著作與「南南東讀書會」講座的基礎上,針對Making作為一種實踐方法,進行深度對辯。人類學領域的林徐達和李宜澤特別提出了人類學認識論上的批判反思,而哲學美學領域的龔卓軍與蔡翔任,則對英格德方法論上貫通了身體實作與非二元論的環境機體深層存有學,給予進一步的內在性闡述。高俊宏與葉菁的文章,針對4A跨領域藝術實踐的潛力與影像創作上的境身時間性,給予肯定的概念內涵延伸。
第二部分「土與竹的聚集」,針對創作者與實踐者的相關經驗,回到創作材質取材的環境思維,讓材料、人及環境交織而生的敘事動力,透過劉哲安、陳鈺雯、陳瑋軒、王昱心,這四位創作實踐者,描述自身創作過程中與材質的互動經驗,並由此材質經驗出發,交纏出的多重族群、多樣物種的境身敘述,以及其中潛在的張力。
而延續ACT88期《農業創生.萬物索引──如果耕耘是一種創作》對於曾文溪流域一帶,農人境身經驗的深度爬梳,在本期中持續關注在田間進行藝術或另類集群實驗者,包含穀笠合作社如何形成一個社會支持網絡,讓在地青年以互相支援、毡團共生的織狀群構造,擴延至不同的棲地之上。同時,我們也訪談了舉辦數屆的美濃小地藝術日,思考透過地方毡群結構的藝術日,如何形構其共生組織。
「紙上展覽」則展出藝術家康雅筑的《泥毯》系列,呼應了大地藝術裡,境身力場中的土、各種材質與Making的相互強化狀態。
最後,本期新開闢的「Bihbiavovei ta tuengu(山林散步)」專欄,我們邀請iskiana獵人安孝明的書寫,呈現獵人日常拍攝的照片及文字,透過身體的感知實踐,與環境線索和物種毡團做近身接觸,及其與流域世界保持開放聯繫而形成的思路。
專題企畫|毡團存有.流域織造──大地藝術的境身力與群構造 ■ 文|龔卓軍、陳冠彰、黃瀞瑩
Making的再思考
- 從身體現象學到毡團存有學:提姆.英格德南藝大講座的哲學反思 ■ 文|龔卓軍
- 星球生命的四層反省:第一講「大地、天空與其間的地表」與第二講「籃中世界」講詞摘錄 ■ 講者|提姆.英格德
- 生命線條的交纏共生──略論提姆.英格德的人類學 ■ 文|蔡翔任
- 「實/作者」的交錯線條──跟著提姆.英格德看人類學任務的當代轉向 ■ 文|李宜澤
- 從Making,探討跨領域創作中的「互補」概念 ■ 文|高俊宏
- 浸入境身・影像製造的時間記憶 ■ 文|葉菁
- 關於環境人文主義的一些疑慮 ■ 文|林徐達
土與竹的聚集
- 編出文化的身分──訪談「竹編工程師」Varig Tinaway ■ 訪談|劉哲安
- 從生態建築的觀點如何談論《從竹子到竹房子》 ■ 文|陳鈺雯
- 竹旅──記阿里山鄒族茶山部落 ■ 文|羅倩
- 在地土與野燒的群構造及其氣氛環境學 ■ 訪談|陳瑋軒(虎神)
- 泥毯 ■ 圖、文|康雅筑
- 陀螺、旋轉與文化時空的軸線──從2022年個展《蒔光》談起 ■ 文|王昱心
Bihbiavovei ta fuengu(山林散步)
- Mo’e Yasiyungu ne Lavana帶路 ■ 圖、文|安孝明
田間試驗
- 傳承農村到脈絡:穀笠合作社的在地扎根實踐 ■ 文|吳宗澤
- 在農村的藝術創作實踐,從美濃小地藝術日看地方社群的聚合 ■ 訪談|羅元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