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 41. 我來不及搞前衛:一九六〇年代《劇場》雜誌與台灣前衛運動

41期專題企畫
我來不及搞前衛:一九六〇年代《劇場》雜誌與台灣前衛運動
《藝術觀點ACT》41期,2010年1月出版

《藝術觀點》在2001年12期、2003年19期曾經討論過《劇場》雜誌,41期在2010年1月號進行改版後,新的《藝術觀點ACT》編輯群再度選擇了《劇場》為焦點,製作了「我來不及搞前衛:一九六○年代《劇場》雜誌與台灣前衛運動」專輯,站在台灣當代藝術、電影、劇場、美術設計的創作與評論場域,回看《劇場》的前衛運動,其特殊的前衛系譜學路俓,使我們不得不跨越既有的美學、文學、劇場、電影、美術設計、藝術評論藩籬,視之為台灣前衛運動史上的一個特異事件,依據事件檔案,進行其前衛思想與實踐的視差閱讀。次專題有「2009年度藝評報告」,觀察與回應去年度藝術場域的重要現像與事件,另外,西班牙當代藝術之行、陳界仁研究三篇亦屬小型專題。專欄部份有陳瑞文教授的美學專欄、資深藝評人高千惠的藝評專欄、張照堂教授企劃主編的攝影專欄,音樂、建築、劇場、影像評論專欄亦將陸續推出。


專題企畫
我來不及搞前衛:一九六○年代《劇場》雜誌與台灣前衛運動■ 編輯部
一九六五視差之壑:《劇場》雜誌之我來不及搞前衛■ 龔卓軍
陳映真與《劇場》的分裂:記一段現代╱鄉土對峙的史前星火■ 陳佳琦
尋找「前衛」的座標:《劇場》雜誌對歐美電影的接受、傳播與實踐■ 蔡孟文
《劇場》的電影銀幕:非評論的影迷創世紀■ 孫松榮
一九六○年代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在台灣的折射:以白景瑞的「健康寫實」電影為例■ 簡偉斯
《等待果陀》與戰後台灣的前衛美術:論《劇場》雜誌與黃華成之裝置藝術作品■ 吳孟晉 ■ 譯│林暉鈞
六○年代《劇場》雜誌與八○年代台灣小劇場運動■ 鍾明德┼龔卓軍┼王品驊

2009年度藝評報告
兩洞洞勾抵達攻擊發起線──破曉之前的藝術整備■ 蔣伯欣
我們都不是自由的──新世代論述的反思■ 陳湘汶
合縱連橫──跨國情境下台灣當代藝術的主體認同■ 張揚
文化治域的赤裸藝命──藝術自主性的反思與實踐■ 高愷珮

跨國對話.陳界仁專題
最個人的也就是最政治的──回顧自身的生命經驗才找到的創作路徑■ 林志明
死亡場景中的身體影像──陳界仁的創作力場■ 王品驊
從陳界仁錄像展看影像的問題化──「這個判定沒有申訴管道」──AIT(1979-)■ 黃建宏

海內外藝術新聞深度報導
遠航西班牙──台灣當代藝術研討會

信風帶與洋流──西班牙的「身體與藝托邦」台灣當代藝術研討會■ 沈伯丞
回想戒╱解嚴時空下──1985-2009的生活.創作片段■ 林鉅
專訪「1914! 前衛與大戰」西班牙堤森美術館策展人──哈維爾.阿納多■ 訪談│朱貽安、王品驊
現實中的真實──記龐畢度中心「影像顛覆」特展■ 王允踰

標靶論壇.音像佈雷區
《愛的十個條件》:影像邊外■ 編輯部
「維吾爾之母」熱比婭.卡狄爾訴說祖國的悲慘境遇──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揭發中國迫害少數民族的真相■ 熱比婭 ■ 譯│林暉鈞
《愛的十個條件》(The10 Conditions of Love)──歡迎光臨中亞沙漠■ 謝一麟

當代藝術│再論阿多諾也瘋狂──當文化批判力也變成文化工業的生產線■ 高千惠
美學│《皺褶:萊普尼茲與巴洛克》的文體影像化與歷史視野■ 陳瑞文
火星上的藝評家│藝評狂想■ 廖新田
深度書評│為什麼藝術史學者不參加美學研討會?──《藝術史對美學》書評■ 陳懷恩
建築│當代建築「輕理論」經典──五十嵐太郎的《關於現代建築的16章—空間、時間以及世界》的另類導讀■ 謝宗哲
音樂│把心放鬆,方能感受──李肇修■ 曾暐婷
藝術家生命經驗│「這隻猴子腳踏車騎得真不錯……」■ 囹果
影像紙上展覽│歲月‧背影(1959-1961)■ 張照堂
編輯台的話│歷史蒙太奇之改版宣言■ 龔卓軍


封面圖像│黃成(黃華成),《先知/等待果陀》演出海報圖

主編│龔卓軍、蔣伯欣、孫松榮、林暉鈞
企畫主編│王品驊
特約企畫│簡偉斯
執行主編│林怡秀
執行編輯│曾暐婷、楊佳璇、邱俊達
美術構成│羅文岑
藝術觀點ACT│41期,2010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