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 75. 野根莖:台灣當代藝術的野生捕獲

75期專題企畫

Wild Rhizome: Capturing Taiwan Contemporary Art in Its Wildness

■ 企畫——龔卓軍、王品驊

《藝術觀點ACT》75期,2018年7月出版

《藝術觀點ACT》曾在2015年7月與10月推出了連續兩期的「『臺灣新電影與當代藝術』地下根莖再生計畫」專題,分別從場景、分鏡、剪接、論述四個範疇,反覆呈現臺灣新電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潛力。這個紙上策展行動,最後在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熱烈的討論中結束,並沒有實體展覽上的實踐。但實際上,由於踏查、課程與交互討論非常綿密,已具體而微地揭示了「地下根莖」與「當代藝術實踐」的緊密理論勾聯。

經歷過三年的反覆醞釀,「近未來的交陪」的「民俗誌攝影專題」與民間社會「交陪境」探索,這次「野根莖:台灣當代藝術的野生捕獲」,透過與國立美術館「2018台灣雙年展」的合作,不僅呈現一個更具體的「地下根莖再生計畫」,也分別從野策展、野山海、野影音、野身體四個範疇,企圖呈現一個較為完整的論述行動。

其中,「野策展」在這一期是由龔卓軍與王品驊,透過對於「策展」概念的重新反思,將弱機構、群組織、戰爭機器與國家機器區分開來,突顯台灣當代藝術策展概念上過去與現在的空缺,並由過去與當下的特異事件,指向未來的可能活性。「野山海」把焦點放在自然史與原住民創傷場域的勾勒,透過吉丁蟲計畫、二十世紀初期大豹社事件踏查、二十一世紀初期都蘭意識部落、東海岸沿岸踏查與海洋意識的創作歷程,呈現出另一種以自然環境史為基礎的野生捕獲台灣當代藝術。「野影音」接續著「野山海」的環境意識,對於聲景採集行動、60年代《上山》影像生產、80年代《唐朝綺麗男》影像根莖再生、90年代野生街景的動畫場景創製,提供了群組織再造想像的不同行動方案。最後,「野身體」從1987年剛剛解嚴之後發生的「拾月」劇展出發,進行地下根莖再生計畫,配合90年代之後在傳統民藝、小劇場、另類音樂、當代藝術之間不分畛域發展的藝術家經驗,以及在劇場、偶戲、影像、社區計畫與陶土之間的藝術實踐,突顯出「野身體」的不受拘束、自由創作的追求。

如何對台灣當代藝術進行一種「野生捕獲」?編輯們追隨著藝術家的腳步,嘗試用各種方式「重訪」、「重新抵達」那些可能被遺忘的野生現場。於是,300公尺以上的台灣、東海岸地帶的台灣,成了我們抵拒自我遺忘、重新挖掘內在真實的出發點。人跡未至之處,記憶未及之處,其實就在我們的內部、就在我們與無際海洋的接壤之處。那便是我們的千高原。


龔卓軍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藝術觀點ACT》主編

王品驊
獨立策展人、評論人,現任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藝術博士。著作有當代美術大系《攝影與錄影藝術》等。獨立策展:「2000台北縣國際科技藝術展─發光的城市」(2000)、「當空間成為事件—台灣,1980年代現代性部署」(2012)等


編輯台的話│ 關於:距離、血漿、豬、情書 ■ 阮湘芸

專題企畫

野策展

野山海

  • 根莖圖:地景採集與繪製 ■ 陳宣誠
  • 開往Topa(大豹)的慢船──隘勇線、滅社、遺民,一個與多重現實斡旋的藝術計劃 ■ 高俊宏
  • 從海洋沒人管到海洋美術館──拉黑子.達立夫 ■ 整理│陳嬿晴、曾涵生
  • 一起一起又自己自己──都蘭意識部落藝術家群 ■ 整理│阮湘芸、柯妙婷、羅倩
  • 前創作、藍調搭接與臨時社群──意識部落及其之後 ■ 黃瀞瑩
  • 我們沒有任何登記,就是一個藝術聯盟──林純用 ■ 整理│李彥緯、游心妤
  • 吉丁蟲之夏──王惟正 ■ 徐翌婷、黃皓妍

野影音

  • 勾肩搭背,跑著上山──黃永松 ■ 整理│阮湘芸、陳威儒
  • 性、死亡與國族──蘇匯宇 ■ 整理│陳嬿晴、謝博勻
  • 立體電影與末世學:被遺忘的90年代野生街景──張立人 ■ 整理│游心妤、李彥緯
  • 野地中的聆聽者,生態系的對話者──澎葉生、蔡宛璇 ■ 整理│阮湘芸、呂佳機

野身體

  • 在荒廢感中拼裝碎片與空洞的飛碟屋而顯現海──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拾月」 計畫會議 ■ 整理│陳宜艷
  • 自己摸索、自己感受、自己創建、 自己毀壞──王墨林與黎煥雄的小劇場對談 ■ 整理│羅倩、童詠瑋
  • 我彷彿是一株奇異的花朵──李俊陽 ■ 整理│龔卓軍、游心妤、李彥緯、蔡璧合
  • 奇思異想的野史敘事──吳其錚 ■ 王品驊

影像紙上展覽

  • 西門時刻 ■ 企畫│張世倫 ■ 文 · 圖│莊媖智
  • 西門探險的重新想像: 莊媖智《西門時刻》 ■ 沈柏逸

  • 弱勢的誕生 ■ 林暉鈞

召集人|蔣伯欣
副召集人|林欣怡
主編|龔卓軍、蔣伯欣、孫松榮、林暉鈞、林欣怡、林巧芳
專題主編|龔卓軍、王品驊
執行主編|羅倩
執行編輯|陳嬿晴、阮湘芸、陳威儒
美術編輯|雷文茹、蕭佑任
美術顧問|羅文岑
義工|曾涵生、徐翌婷、謝博勻、呂佳機、童詠瑋、蔡德宏
特別給力|柯妙婷、李彥緯、游心妤、蔡璧合、陳沛妤、鄭美玲
藝術觀點ACT|75期,2018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