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 91. 「帝國」果實

91期專題企畫

Fruit of the “Empire”

■ 企畫——文貞姬

《藝術觀點ACT》91期,2022年10月出版

大約二十年前我來訪台南時,在第一次品嚐的所有水果中,芒果可說是最特別、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濃郁且飽足的甜味、竄鼻的香氣,遠比其他水果都來得優越。這一強烈的味覺記憶,即使我再回到韓國後,仍對這樣的甜美滋味念念不忘。如今,在炎炎夏日時,芒果冰在韓國的豪華酒店中被視為上等甜點,並將其封為水果之王。當這些熱帶水果在亞洲溫帶氣候區出口和商業化時,大多數人都會想起果實的所在地區和歷史,以及全球化的經濟體系。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的台灣,亦是在這樣帝國殖民的歷史脈絡下,使其水果不僅是統治者眼中豐碩甜美的欲望對象,亦逐漸成為台灣自身主體性的某種形象。

今天當我們在餐桌上品嚐著異國水果,這絕非異國情調。因著全球化的經濟分佈,使熱帶與溫帶水果在世界各地流轉著。全球農業企業(Global Agribusiness)起源於過去經營殖民地的帝國主義國家,當時通過移植植物,藉以實現生產和利潤最大化的方法,造成了被殖民者的勞動力相對被剝削,和市場化的二元結構。

「果實」作為封建帝國的象徵,蘊含著吉祥的寓意,而現代帝國的果實則是通過產業的分佈鏈條將其形象化。對此,本期企劃《「帝國」果實》,試圖將果實作為一種網絡工業化的視覺形象,從過去封建帝國的貢品貿易,構建為帝國管理的形象進行審視:第一篇論文探討「鳳梨」作為現代帝國果實的複數性觀察;第二篇論文研究繪畫中出現的文化現象和朝鮮王朝南方熱帶水果,在前現代韓國被王室消費的問題;第三篇論文探討東亞餐桌上美國「聖美多」葡萄乾形象化,及成為現代甜蜜家園的象徵;最後一篇論文從紀錄片《關於香蕉》(About Bananas, 1935)中香蕉形象的建構、剝皮與吞食行動的影像分析出發,進而透過與電影《香蕉天堂》(1989)的相互比較,探討香蕉如何作為台灣被殖民者的身分與重建自身主體性的指涉對象。通過上述四篇論文,對「帝國」果實的諸種視覺文化之研究,試圖通過探討包括殖民主義在內的文化理論與主客體的循環現實,賦予果實圖像更為豐富且多重的視覺意涵。


編輯台的話|「帝國」水果如何塑造我們? ■ 文|陳冠穎

專題企畫|「帝國」果實 ■ 文|文貞姬

  • 複數的帝國,鳳梨 ■ 文|文貞姬
  • 朝鮮王朝時期的南方熱帶水果:從皇帝的賞賜禮品到進口物品 ■ 文|鄭熙靜 ■ 譯|鞠文瀞
  • 從「吉祥」轉化為「Modern」、「Sweet」、「Home」之表象:一九二〇年代美國聖美多(Sun-Maid)葡萄乾東亞餐桌進城記 ■ 文|黃彬蘿 ■ 譯|鞠文瀞
  • 香蕉/芭娜娜的滋味:談《關於香蕉》與《香蕉天堂》 ■ 文|沈裕融

藝術評論

  • 空間氣息──談金浩得的創作 ■ 文|千葉成夫 ■ 譯|文貞姬
  • 超越自主的「開放形式主義」,中村一美的繪畫 ■ 文|文貞姬
  • 萬物的濫觴──「點」之生命力,黃柏皓的繪畫 ■ 文|李旼修 ■ 譯|鞠文瀞
  • 從美學性到社會性:臺灣八〇年代以降由莊普作畫語彙所揭示的繪畫復權趨向 ■ 文|羅嘉惠

專訪

  • 會見韓國全南道立美術館館長李至浩 ■ 訪談│李至浩 ■ 譯|文貞姬

南方專欄

  • 變之變──精進臺灣當代國樂教育發展的情思 ■ 文|賴錫中

Bihbiavovei ta fuengu(山林散步)

  • Mo’e Yasiyungu ne Lavana帶路 ■ 圖╱文|安孝明

萬物議會.議事錄

  • 壩之存在──流域萬物迴響 ■ 主持| 龔卓軍、楊志彬
  • 一場人、非人與溪流的共振──記「壩之存在──流域萬物迴響」 ■ 文|洪榆橙
  • 鰻魚 ■ 口述|汪義福
  • 水獺靈 ■ 文|安孝明
  • 曾文溪畔的土壤 ■ 文|陳冠彰
  • 土石流 ■ 文|陳伯義
  • 防砂壩 ■ 文|王筱雯
  • 曾文溪水 ■ 文|蔡坤霖
  • 蝦虎 ■ 文|眾森自然工作室( 劉長青、蔡孟宏)
  • 爬岩鰍 ■ 文|孫建平
  • 茄苳 ■ 文|陳易昇
  • 銀膠菊 ■ 文|陳科廷
  • 石頭 ■ 文|楊佳寧
  • 曾文溪5.0 ■ 文|謝明昌
  • 溪神 ■ 文|梁廷毓
  • 老鷹.黑鳶 ■ 文|林朝成
  • 赤裸的人類 ■ 文|郭鴻儀
  • 一場溪河的思辨:「萬物議會:壩之存在──流域萬物迴響」的生態共感與萬靈政治 ■ 文|梁廷毓

召集人|龔卓軍
主編|龔卓軍、林素幸、文貞姬、林巧芳、龔義昭
企畫主編|陳冠穎
執行主編|黃玟臻
執行編輯|王憶綺、黃詩穎、楊曉萱
美術編輯|蔡佳宏、蕭涵云、黃詩穎
美術顧問|羅文岑
義工|葉菁、呂瑋倫、游珮怡、紀欣妤、林昱君、林妍㚬、黃柏淯、李昕柔、羅迎滋
藝術觀點ACT|91期,2022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