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盡的群像:原住民社群中的性別重影」座談紀錄

Discussion records of ‘Unmentioned Group Portraits: Ghosting imageries of Gender in Taiwanese Indigenous communities’

策劃——呂瑋倫
主講——王昱心、武玉玲、Lanyun Vavulengan、Apyang Imiq、Yukan Yulaw、林安琪、黃瀞瑩

《藝術觀點ACT》85期,2021年4月出版

「未盡的群像:原住民社群中的性別重影」是繼2020年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的議題展「靜寂的盛典:原住民當代藝術中的性別視鏡」延伸發展的座談活動。在展覽中,我試圖從性別政治的角度,回應2010年以後女性與性少數身分的創作者在原住民當代藝術場域中的大量現身,可能喻示的關於「原住民」作為一種身分認同,所展現出來的殊異的、非典的認同路徑。

在2010年以後,女性藝術家首先透過承傳母輩的技藝與記憶,補遺了當代男性史觀下空缺的女性經驗。而隨著性少數身分的創作者的出現,傳統媒材在二元性別結構下的承續意義也逐漸被他們揚棄,異質的身體經驗與性別認同隱微地騷動著族群內部既有的政治、文化結構,新型態的媒材與語言也開展了「原住民當代藝術」的美學樣態,及其作為一種認同政治的實踐場域,可能引帶而出的更複雜的辯證空間。

在這些各自殊異的認同狀態與創作路徑中,隱隱可見他們對於某種集體認同的拆解與鬆動;當我們試圖以集體的再現與行動來建構一個後殖民的政治主體時,它必須不斷地與各種(永遠)未盡的差異經驗進行協商,才可能不重新落入一個新的霸權語境之中。「未盡的群像:原住民社群中的性別重影」就延續著前述的展覽與這樣的思考脈絡,試圖將討論延伸至展覽場域之外。座談分為三場次,分別是「排灣族社會中的女性創作」、「當代部落中的同志經驗」、「原住民藝術中的身體創作與性別認同」。在第一場座談中,身處階級結構嚴謹的排灣族社會,女性藝術家透過她們的創作與勞動,回應了「女性」作為一種認同主體,在集體生命與個人意識、母輩的親密牽繫與龐大壓力之間,迎拒相抗卻也以此相成的特異的行動力量。而後同志族群的現身,在一種游移的、探尋中的族群認同狀態裡,當他們面對私我生命的壓抑與解放時,卻也返身拓闢了對於群體社會的過去、未來想像。最後,藝術家與藝評人透過自己的創作、觀察,提出當代酷兒原民及其所展現的行動意志,在「原住民」這個身分認同中的幾種實踐意義。

在好似難以避免而可能重新朝向一個大寫XXX的嶄新史觀中,無以為群、甚或不合群者,是否可能才是某種動態力量的驅動者?在這樣的力量之中,我們必須面見這些不安與躁動,並得以擦去、重劃,擦去再重劃,群像未曾同一,差異也不會有盡見之時。


呂瑋倫
畢業於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藝術研究所,現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