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 46. 繼電影之後——活動影像、藝術與城市空間的匯聚

46期專題企畫

繼電影之後——活動影像、藝術與城市空間的匯聚
After-Cinema in Transition

■策畫———邱誌勇、孫松榮
《藝術觀點ACT》46期,2011年4月出版

肇因於科技介面的推陳出新,當代電影景觀及其形貌正以驚人的速度轉變著,並深刻地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場域與觀影行為。以致,學術界亦不斷地反思與探討「電影是什麼」的本質性議題。從幻影術的流行,到今日天際(skyline)成為一個巨大的屏幕,影像負載體呈現出無法區辨邊際的景況,更以多種形象現身∕聲。本專題試圖以歷史與美學、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視域,並結合跨科際、跨藝術與跨媒體的書寫視野,探測此一持續鼓動著形體變貌的當代影像概念,暨思考當代影像轉變的問題。此一書寫架構乃是奠基於台灣相關的發展語脈,一方面以一組由電影、美術館到城市空間的動態遷徙圖譜,橫切式地展開對顯像場所,乃至觀眾身份產生位移動力的思索路徑;另一方面,則是透過實驗性物質、展示投映及延伸的域外運動影像,捕捉電影(活動影像)作為當代台灣總體影像命題的思想脈動。


專題企畫
繼電影之後──活動影像、藝術與城市空間的匯聚
活動影像的同質異像性──「繼電影之後」影像的實驗性與造形性■ 邱誌勇、孫松榮
離開電影院以後的影像遷徙──場域、銀幕、投映力■ 孫松榮
如何幻化一座迷霧森林──論當代臺灣三件錄像裝置作品中的沉浸策略■ 王柏偉
銀幕、多銀幕、無銀幕──銀幕變體的電影魅惑■ 林克明
投影、舞蹈、身體■ 宋灝
姿態影像與影像化的姿態場域──從黃翊到威廉.佛塞■ 龔卓軍
資料重置──創作中的流體空間■ 陳怡潔
城市.景觀.影像──當代視覺影像的多重載體■ 邱誌勇、許夢芸
深度書評│夢之原──無法實現的居所■ 陳文瑤
繼電影之後.專題年表■ 製作│編輯部
在牯嶺街拍你的後腦勺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1960年代初期背景的臺灣版/楊德昌版的《戰爭與和平》──兼談電影考據以及被延誤了二十年的電影新浪潮:臺灣新電影■ 李幼鸚鵡鵪鶉
見之、聽之,信之?《一一》的組合與對比■ 陳儒修

專欄
美學│德勒茲電影論述的存有論特徵──推翻19世紀藝術哲學公設■ 陳瑞文
音樂五四三│翻版時代■ 馬世芳
音樂│馴獸師與靜默──李肇修的校園排練■ 編輯部
當代藝術│「班雅明計劃」之後──當代仿挪藝術的複製與生產之思考■ 高千惠

影像紙上展覽│所在.FLOATING■ 企畫│張照堂 ■ 圖.文│許哲瑜
影像評論│幻影辯證微光──從「浮現」、「所在」到「floating」■ 黃建亮
當代藝術檔案.草圖集│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 陳界仁
深水魚雷區│批評與後現代■ 柄谷行人 ■ 譯│林暉鈞
截稿前快訊│站在震後的廢墟之上──日本的破滅或新生■ 柄谷行人 ■ 譯│林暉鈞

編輯台的話│鋼之編輯術師──就是那道光■ 陳湘汶


主編│龔卓軍、蔣伯欣、孫松榮、林暉鈞
客座專題主編│邱誌勇
企畫主編│簡偉斯
特約企畫│高俊宏
執行主編│高愷珮
執行編輯│陳湘汶、郭嘉羚
美術編輯│山今工作室、郭嘉羚
藝術觀點ACT│46期,2011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