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影像的同質異像性——「繼電影之後」影像的實驗性與造形性

The Polymorphism of Moving Image: The Experimentality and Plasticity of Image after the Cinema

文———邱誌勇、孫松榮
《藝術觀點ACT》46期,2011年4月出版

如果說活動影像的系譜是一部開創與間裂、累積與沉澱的無盡歷史,那麼它的延續性則是經由先人前仆後繼地對影像創製進行實驗而得以實現,透過愛迪生、盧米埃兄弟與喬治.伊士曼等人對創造影像科技的突創;藉由上個世紀初梅里耶、莫侯里.納基、岡斯等人對影像造形的實驗,使那些在現實生活與歷史場景中稍縱即逝的種種痕跡──某種近乎被形象化的影像幽魂──得以透過不同的樣貌向世人顯形。

這些影像科技的創新不僅使投映模式變得成熟,更促進了攝影技術與電影工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影像造形與投映裝置的提升亦賦予了後人實驗的無限契機。不可否認的是,活動影像除了以商業電影之姿穩固地在工業體系與大眾市場中發展外,始於前衛主義運動中對活動影像的多重試驗更開拓了其可能性,前衛電影或許被認為具有批判性,抑或另類,甚至不忍卒睹,但這些實驗性的影像造形無疑不斷衝擊著人們對幽靈顯形的巨大想像。

若著眼於活動影像在當代社會中的境況可以發現,影像景觀以驚人的速率轉變著。當電影與亦敵亦友的電視逐漸成為人們生活領域的重要元素,影像的展示與投映也從公眾空間,逐漸轉向私人領域。一方面強調造形性的影像實驗,憑藉著錄像藝術脈絡走進了美術館/博物館,促使傳統展示空間透過白盒子至黑盒子的轉型來思索自錄像藝術以降的實驗性創置;另一方面,活動影像也附和著放映科技的私有化邁入個人居家生活,從1970年代的錄放影設備,到1990年代快速普及的電腦軟硬體,活動影像在科技媒體中透過特殊裝置或軟體來放映(尤其是QuickTime軟體),使其殘缺片段性超越了傳統影像投映的時間性。此外,更讓一組以時間為基底的抽象資料結構,透過運算法(algorithms)的組構而成為一部電影,亦讓觀閱情境衍生為一種資訊行為。而同時我們也目睹了行動電話同樣成為創製、儲存與傳遞活動影像的機制,此一轉變也呼應了新媒體理論先驅曼諾維奇指稱電影的未來造形必然是來自資訊時代分工細密且強調互動性的嶄新呈現形式,一種與電腦數位邏輯緊密構連下的影像語彙:「軟電影」(Soft Cinema)。

除錄像藝術與新媒體藝術成為活動影像的異像載體外,其綿密地展現於當代舞蹈藝術與舞台戲劇表演的景況,也成為論述跨領域展演的命題之一:身體與影像的並置,及彼此往返的穿越性與滲透性體現了影像幽靈遊蕩於可見與不可見、物質與非物質,以及聲音與現象之間的潛在脈動。更甚之,天際也成為製造奇觀與影像實驗的場域空間;此一影像實驗與城市景觀的結合趨勢更使得人們被多重繁複的影像奇觀所層層包覆。

就媒體考古學的視野而言,影像的轉變從未停歇,從幻影術與幻燈的流行、全景畫與立體鏡的新舊交替,到今日天際成為一個巨大的屏幕,這不僅因媒體科技介面的推陳出新,亦由於此一轉變逐步地逼臨人們的生活場域,並以多種的姿態與形貌展現著。如此一來,該提問的或許已不單是何謂電影,而更多是它究竟以哪種形象現身(聲),直至無法區辨其輪廓的流變。本專題以「繼電影之後:活動影像、藝術與城市空間的匯聚」為題,思考活動影像、視覺藝術及表演藝術之間的當代性關係,同時梳理並突顯其中的關連性與差異性、特異性與錯置性。若以英文標題「After-Cinema」(而非一般的「Post-Cinema」)來闡述,可以更清楚地映現出當代影像景觀的多重形貌與交疊互置,那麼它至少具有一種同時交織著活動影像投映的考古性與歷史性,以及透過對電影所做的反思與重新命名、差異與再造的三重意義和方向:後電影、晚於電影、繼承電影。此一命名的衍繹性,一方面以一組從電影、美術館、表演舞台到城市空間的動態遷徙圖譜,橫切式地展開對顯像場域乃至觀眾身分產生位移動力的思索路徑;另一方面則是透過實驗性物質、展示投映、數位傳輸及延伸的域外運動影像,捕捉活動影像作為當代臺灣總體影像命題的思想脈動。

在此種影像佈署下,我們以「繼電影之後(After-Cinema in Transition)的影像投映性與造形性如何可能」作為專輯的核心命題,無論我們怎麼稱呼它──電影、活動影像或運動影像──作為當代影像景觀社會的獨特文化介面,從初始而極具吸引力的影像實驗乃至當代影像的造形表現,皆難以一刀兩斷地去界定其影像變體、異質場域及觀者感知的綿密互動。這實則突顯了欲在「繼電影之後」,從美學、史學及理論等多重面向來定論當代影像遷徙軌跡所面臨的複雜性、艱困性及挑戰性。唯一似乎可以被確認的是,無論銀幕、螢幕、介面、建築體,或是天際,活動影像從游動光影的場面調度、傳統電影的映演、數位的運算模式,到3D環場的投映形式,皆是影像向更多實驗性與造形性敞開的當代性體現。在這個專輯企畫裡,每一篇文章的書寫乃至影像的創置都以自身橫跨歷史縱深、潛越時代肌理的殊異而迷人、熱情且豐裕的視域,邀請讀者悠遊於文字與畫面之中,藉由彼此既遠又近的思想觸動,深掘當代活動影像──不停地疊合著電影的前生與來世,並迴盪著電影的死亡與永劫重生──的同質異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