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期專題企畫
Invisible Cities: Performance Moving Between Cities and Villages
■ 客座主編——郭亮廷、周伶芝
《藝術觀點ACT》76期,2018年10月出版
這個專題是我們為了策劃二○一九臺南藝術節,啟動的一個初步調查工作。我們對於一座城市的特殊性格,一點不感興趣。台南從來不慢活,巴黎從來不浪漫,羅馬從來不絕美,上海從來不摩登。我們關注的是,當我們將城市定性定調之後,當我們這樣談論城市的時候,我們排除了什麼?是那些不摩登、無法慢活、不夠美的人們?是哪一部分我們不想看見的城市?
艾拉.卡茨納爾遜(Ira Katznelson)在《馬克思主義與城市》(Marxism and the City)裡指出,過去,城市因其人口混雜、生活和工作地點四分五裂,在「是否構成一個社會實體」這個問題上有疑義,而不被承認是一個思想的對象。今天,某種程度上倒過來了,城市和城市之間越來越像,都在從事城市行銷、打造城市品牌,動用差不多的話術和形象工程,吸引觀光客和投資者。正是城市和城市間彼此迫切地做出區隔,才使它們日益相像。就如同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在《看不見的城市》(Le città invisibili )最終章裡所描寫的:
當城市耗盡了它們的變化並走向瓦解之時,城市的末日就開始了。在地圖集的最後幾頁,網絡如水一樣地傾瀉開來,無始無終,城市的形狀,是洛杉磯的形狀,是京都——大阪的形狀,是全無形狀。
卡茨納爾遜因此自問:「在二十世紀末,城市本身已經變得蔓延開來、模糊不清(像偉大的可汗地圖集最後幾頁上的城市),甚至也許走到了根本沒有構成一個有意義的範疇的一步」。如果城市在過去因其碎形、異質性而難以被定義,今天則是因其無邊的同質性而喪失意義。
從表演的角度來說,當城市間產生一種表演慾的競逐,爭相提升國際間的能見度,表演藝術能做什麼?城市藝術節,可不可以不要是城市行銷的藝術市集,而是城市批判的節慶?為此,我們擴大地理移動範圍,以府城為座標向外擴散,跟著藝術家和攝影師,評論人、學者和文化局的公務員,去看見那些城市所排除的碎片。小說中的馬可波羅說,他的城市旅行包括去搜集那些消失不見、以便讓位給一座城市存在的、城市的灰燼。我們在做的可能也是如此。
周伶芝
文字工作者、策展、藝評、創作構作、中法翻譯、劇場美學與創作相關課程講師等。揹登山包在城市間移動的斜槓青年
郭亮廷
法國雷恩第二大學劇場研究碩士。現為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藝評人及譯者。文章散見於《表演藝術雜誌》、《今藝術》、《藝術觀點》等刊物。譯有《疊韻》、《無用之用》、《與脆弱同行》等書
專題企畫
看不見的城市:城鄉移動中的表演 ■ 企畫│郭亮廷.周伶芝
其實我沒那麼愛吃杏仁餅 ■ 莫兆忠
有歷史的人:卓明的劇場實踐 ■ 對談│王墨林x卓明 ■ 整理│編輯部
小劇場與「到民間去」■ 吳思鋒
臺南藝術節「城市舞臺」中的城市空間與表演 ■ 厲復平
一種藝術文化的機構思考 ■ 對談│葉澤山x陳修程 ■ 整理│編輯部
兩種旅遊時間——《瞪陸》與《七股,一百五十分鐘。》 ■ 周伶芝、許斌、陳藝堂
土與火與核心的感覺劇場 ■ 對談│吳其錚x薛美華 ■ 整理│編輯部
從語言和音樂開始找回失落的文化 ■ 對談│瓦旦.督喜x萬正雄 ■ 整理│編輯部
百年御前客——關於《懶繡停針》■ 鄭尹真
編輯台的話│Re —— ■ 徐翌婷
高美館兩種對於高雄城市的想像 ■ 黃海鳴
冷戰時空下的歷史脈絡:恐怖 ■ 對談│王墨林x陳界仁 ■ 整理│林怡秀、編輯部
何謂無條件基本收入?(上)■ 林暉鈞
影像紙上展覽│彼岸花 ■ 企畫│張世倫 ■ 文· 圖│黃亦晨
影像評論│面對那不可命名的黑暗 ■ 張世倫
次專題:野根莖續篇
山、星叢、時間座標——當代藝術的野性蔓生 ■ 周郁齡
席德進幻燈沙龍x古厝古廟影像重訪——林柏樑 ■ 座談│林柏樑x李乾朗x曲德義 ■ 整理│編輯部
越回去越回不去——張恩滿 ■ 整理│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