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 68. 交陪影像:台灣攝影史的民俗誌

68期專題企畫

交陪影像:台灣攝影史的民俗誌
Kau-Puê Image: The Ethnography of Taiwan Photography History

■企畫———龔卓軍
《藝術觀點ACT》68期,2016年10月出版

經過兩年的準備,《藝術觀點ACT》從台灣攝影史的脈絡,提出「交陪影像」的影像-精神地理學概念,清理出一片民俗與信仰攝影的問題場域。清代以來,台灣民間社會的宮廟境界,為抵禦匪亂、維持地方治安,即具有謝奇峰在《臺南府城聯境組織》(2013)一書中所論述的自發性社區組織──「聯境」,「聯境」本具有自我防衛的鄰里功能,到了日治時期警察制度建立之後,它的義警角色淡化,「聯境」組織轉換為以廟宇宗教為界面,聯繫鄰里情誼、訊息交流互通的街境信仰交流組織-「交陪境」。譬如台南的三協境、四聯境、四安境、五盟境、六和境、八吉境、八協境等。「交陪境」在重大慶典時,會相互出團演戲娛音酬神,出陣頭出神轎挺廟會活動,建醮時則會出境贊普,壯大與榮耀彼此的聲勢。從精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從街境民防組織轉換為廟宇間信仰的「交陪境」,似乎鬆脫了現代國家的人口治安思維邏輯,創造出特屬民間社會的信仰精神表現性互聯網絡,與攝影在台灣誕生與發展的歷史,產生了一種奇異的疊合。在台灣,「交陪境」的相關影像生產,幾乎貫串了整個攝影史的發展,成為一種複音歷史。在這個「交陪境影像生產網絡」的複音歷史指引下,《藝術觀點ACT》延續了《交陪》藝術誌呈現的三位攝影者:林柏樑、李旭彬、陳伯義,繼續走訪了張照堂、黃永松、簡永彬、劉振祥、姚瑞中、沈昭良、黃建亮、陳傳興,締造一個共同梳理與反省「交陪影像」的專題。同時,我們邀請了學者陳佳琦、張世倫,特就攝影史的觀點,對「交陪影像」提出見解,並與2016台北雙年展合作組織「交陪X攝影論壇:2016台北雙年展計畫」,期待形成關於信仰與民俗的辯證性「影像交陪境」,增厚攝影史意識,延展交陪境的意涵。68期《藝術觀點ACT》為此打造了十個關鍵詞,編輯了大開本影像增刊,呈現出「交陪境」偏離現代國家組織的複音歷史影像,預計在「交陪X攝影論壇:2016台北雙年展計畫」的過程中配合雜誌發放,以饗本刊讀者。


專題企畫
交陪影像:台灣攝影史的民俗誌 ■ 企畫 — 龔卓軍
影像的佔領.交陪的抗拒—信仰與民俗攝影史辯證 ■ 龔卓軍
廟宇馨香.靈魂印樣—張照堂 ■ 整理 — 編輯部
一張都不能少!—簡永彬 ■ 整理 — 編輯部
文化肖像的凝視舞台—沈昭良 ■ 整理 — 編輯部
巨大神像.欲力幻象—姚瑞中 ■ 整理 — 編輯部
與「行將消逝的」對決:台灣脈絡下民俗相關攝影影像之初步思考 ■ 陳佳琦
世紀末台灣的內在風景—黃建亮 ■ 整理 — 編輯部
廟埕演出的停頓間隙—劉振祥 ■ 整理 — 編輯部
攝影史意識的荒蕪—陳傳興 ■ 整理 — 編輯部

台語片六○週年特別企畫
黑白迷霧之後──台語片六○週年 ■ 企畫.前言 — 游千慧
從二元性走向多樣性:台語片研究的意義 ■ 王君琦
小心懷舊:反省臺語片的回顧框架和時代意義 ■ 蘇致亨
為了歷史的加速度:訪黃亞歷談《日曜日式散步者》的夢、藝術及政治 ■ 訪談—孫松榮、蔣伯欣 ■ 整理 — 陳凱法、羅倩
彷徨於無地:回返「紅字團2014—1949」的場域 ■ 李哲宇
協商、撿拾與召魂的影像行動:王墨林×區秀詒 對談 ■ 王墨林、區秀詒


編輯台的話|裝滿攝影書的行李箱 ■ 林芷筠
影像紙上展覽|父親20122016:關於父親的九個片段 ■ 企畫—張世倫 ■ 文.圖 — 陳藝堂
影像評論|寫給藝堂 ■ 李威儀
邊界藝術論(中) ■ 鶴見俊輔 ■ 譯 — 林暉鈞


召集人|孫松榮
主編|龔卓軍、蔣伯欣、孫松榮、林暉鈞、林欣怡、林巧芳
專題主編|龔卓軍
企畫主編|羅倩
執行主編|林芷筠
執行編輯|莊宗憲、陳威儒
美術編輯|蕭佑任、陳靖宜
義工|陳凱法、黃迺足、陳靜如、尤俊弘、閻望雲、蕭鈺、李傳柔、黃皓妍

藝術觀點ACT|2016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