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期專題企畫
Dancing with the World: The Art of Picture Book
■ 企畫——林素幸
《藝術觀點ACT》86期,2021年7月出版
緣起
「繪本」(E-hon)一詞源自日文,指的就是「圖畫書」,因為「繪」在日語裡有「圖畫」的意思,「繪本」(Picture books)的詞義還隱含了書中圖畫創作的原創性與手工精繪的價值,因此本文將採用「繪本」一詞。繪本的圖是會說故事的。在中國,最早在第五世紀左右就有與文學結合的《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等作品傳世。《女史箴圖》的格局是「圖文並茂」式,先書文,然後再做插圖,每個場景都各自獨立,但是各段和首尾又相互呼應,可以說是分格圖畫和繪本的濫觴。日本則是自十二世紀開始,流行一種相當於早期小說題材的說故事文學,後來以日本民情風俗為題材的大和繪(Yamato-e)結合文學主題的「物語」形成敘事長卷圖畫,又稱「繪卷物」(Emaki-mono),此也是繪本的先驅。繪卷物的內容以圖畫或書法為主,供貴族休閒時刻細細玩味之用,畫家和觀者以一對一的方式溝通,是屬於貴族的精緻藝術。其中最著名者莫過作於西元1120至1130年間的《源氏物語繪卷》與十三世紀的《華嚴宗祖師繪傳》等。
在本專輯中,除了導論以外,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二章節是介紹歐洲大陸的插畫,第三部分是介紹日本的繪本畫家長谷川義史與繪本美術館。第四部分則是回頭看台灣自二次戰後繪本的發展狀況,其中包括早期官方出版品、老中青三代繪本畫家在過去六十年的足跡及出版社的參與,第五章則是私人繪本館與書店在台灣的興起及公部門繪本圖書館成立現況的介紹。
歐洲大陸的插畫本
現代書籍式的繪本一般認為發源自西方,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十五世紀德國約翰尼斯‧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約 1400-1468)發明活字印刷技術以後,「插畫本」漸漸取代手抄本,當時主要是在教化識字不多的大眾,且內容大多是宗教故事、神話、傳說或寓言。其中圖像旨在解釋、強化內文,並具體呈現題旨。這些插畫本在知識傳播與視覺教化上,都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早在十九世紀末的英國,就有許多重量級的繪本畫家誕生,如藍道夫‧凱迪克 (Randlph Caldecott,1846-1886)、華特‧克萊恩 (Walter Crane,1845-1915),及凱特‧格林威(Kate Greenaway,1846-1901)等,都是家喻戶曉的插畫家。以藍道夫‧凱迪克為例,他開創了現代繪本的概念,奠定繪本的基本形式。他在十九世紀構思的圖文合作關係,「圖畫裡呈現文字中沒有提到的人物和其他故事元素。文字講一個故事,圖畫則是講第二個故事,兩者互補。」【註1】對於當代的創作者而言,這個觀念依然是想法和技法上的挑戰。凱迪克圖書獎(The Caldecott Medal)目前是美國兒童圖畫書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受到世界各國童書出版社的高度重視,臺灣這十幾年來也譯介了許多榮獲凱迪克獎的作品,如蘇菲‧布雷克爾 (Sophie Blackall)的《燈塔你好》。
在歐洲大陸的插畫部分,劉夏泱博士〈《妖精與山怪的世界》——來自瑞典的百年插畫偉業〉一文特地從其豐沛的收藏中精選出一套「插畫本」,為讀者介紹來自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瑞典的兩位重要插畫家:約翰.鮑爾(John Albert Baur,1882-1918)和古斯塔夫.坦格倫(Gustaf Tenggren,1896-1970)。劉博士除了為我們詳述《妖精與山怪的世界》該套書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兩位藝術家的風格特色外,更挑選了許多精彩的北歐民間神話與大家分享。這篇文章除了讓讀者們有機會認識較為陌生的斯堪地納維亞民間傳說外,其精彩的插圖更是為此專輯提供了重要的視覺饗宴。
日本的插畫家與繪本美術館
「插畫本」或「繪本」不僅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歐美出版界快速發展,在二十世紀的日本藝壇更是發展成為繪本的黃金時代。自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約莫二十年的時間,不僅是近代日本史的起點,也可以說是兒童文學史及繪本史的草創期。繪本跟兒童文學的稱號是在大正年間(1912-1926)後期至昭和年間(1926-1989)初期才普及於日本,而從稱號的演變史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各個時期的繪本觀及兒童文學觀的變遷樣貌。實際上日本是在1905年後才開始出現「繪本」一詞,在那之前的草創期,「繪本」一詞是幾乎不存在的;僅在1889年出版的《ゑほんをしへぐさ》書名及叢書名中曾出現過。【註2】
但「繪本」這個詞彙早在江戶時代就存在,當時是在繪草紙中出現,意味著有圖畫的書。這類有圖畫的書在當時並非只為了兒童而創作,更像是大人的讀物。在1868年後,就曾出現許多以「絵本太閤記」、「絵本曽我兄弟」為名,但在造書手法上卻和繪草紙完全相同的書藉。從這點看來,幾乎可以認定《ゑほんをしへぐさ》中的「ゑほん」(童蒙),不論是在創作者或是目標讀者的認知上,都只是單純的有圖書的書而己。【註3】
二次大戰後,日本經濟快速起飛,當時兩大出版社不約而同推出了叢書型的繪本系列,像是岩波書店《小朋友的書》大量引進歐美經典名作,而福音館《兒童之友》月刊則是致力於發掘日本作者,包括林明子(1945-)、長新太(1927-2005)等知名繪本作家都是從《兒童之友》開始他們的創作生涯。在內外兩相刺激下,日本的繪本文化發展可以說是突飛猛進,題材也更加豐富多元。在此專輯中,我們也特別邀請後藤亮子女士為我們專訪日本超人氣繪本作家長谷川義史先生,跟大家分享他的創作故事與軌跡。不論是《祖父的祖父的祖父的祖父》、《哭泣的菠菜》(台灣譯《菠菜在哭》)、《天國的爸爸》、《媽媽做給你》或是《和平是美好的》(《へいわってすてきだね》,此書台灣無翻譯),這些看似搞笑無厘頭的繪本,後面都有溫暖嚴肅的關懷議題。難能可貴的是,後藤亮子老師以其自身創作和藝術史學者的背景,訪談中也讓我們了解到更多長谷川先生的創作哲學與思維。
除了繪本畫家外,形容日本是世界上繪本美術館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應該一點也不為過。日本繪本美術館的興起,大致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吹起的繪本風潮。從人口密集度最高的東京,到交通極度不便的山梨縣小淵澤,我們都可以看到融合文學與藝術或充滿高度創意的繪本美術館。在新冠肺炎(Covid-19)病毒蔓延世界,大部分的人都無法出門旅行之際,我們希望透過《藝術觀點》這扇大門,整合世瑩老師與素幸老師過去的足跡,帶領大家來趟日本繪本美術館的心靈之旅。
繪本在戰後臺灣的發展
好的繪本作品不但是沒有國界,更是沒有年齡限制的。英國作家與兒童文學插畫家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1936-2019)就認為:「在這大人小孩閱讀界線漸次消失的時代,繪本的讀者已無年齡的限制。」【註4】。英國 Walker Books出版社的宗旨是 “Working with the best authors and illustrators , and create books for all ages”。在挪威,繪本就被視為適合所有年齡層。日本報導文學作家柳田邦男 (1936-) 在〈與生命共鳴的繪本〉一文中曾寫到︰「大人更應該看繪本!」【註5】臨床心理學者河合隼雄 (1928-2007)在〈神奇的繪本〉一文中則寫到︰「繪本,實在是很神奇的東西。從0歲到一百歲的人都喜愛。…它還具有一項共通性,那就是即使有文化上的差異,讀者也都可以毫不排斥的接受。」【註6】
繪本是真正的藝術,值得我們給予和其它藝術同等的尊重。但是,過去關於「繪本」(尤其指兒童繪本)的研究大都著重在它們的教育功能或從兒童文學的角度切入,而忽略了透過繪本這個媒材本身如何和世界接軌的意義。必須了解的是,繪本的特色就是圖文的特質。長久以來,它就被認為是一種綜合藝術的結晶。隨著時代進步和繪本的發展,二十世紀初,插圖的作用多是用來「重現或輔助字面上的語意」,以協助讀者了解文意,如1930年中國作家趙景深(1902-1985)所翻譯的《皇帝的新衣》和1932年出版的《稻草人》等,這些圖與圖之間未必有連貫的關係,應該算是「插繪本」或「繪本」的先聲。繪本中的插圖不論在兒童或成人智識發展的過程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繪本或插畫的功能並非僅是協助兒童閱讀,其也常有安撫成人心靈的作用。以2006年的作品《抵岸》(The Arrival)為例,【註7】插畫家陳志勇(Shaun Tan)的父親是馬來西亞華僑,1960年代移民到澳洲。陳志勇透過繪本展現了他對上一代移民所經歷艱辛過程的關懷,也表達了對自身歸屬感與認同(identity)的思考。來到新世界之後,除了濃重的鄉愁外,主角(即繪者的父親)本身必須面對接踵而來的紛亂:聽不懂的語言、無法辨讀的文字、新奇的風俗及完全陌生的生活環境等。來到完全陌生,甚至是奇異的土地上,主角無法用語言與外界作溝通,故事若採任何形式的文字書寫,反而削弱了震撼力量。在此,作者是站在父親的角度(而非兒童)創作此繪本,並引領讀者直接站在主角同樣的位置來看待他周遭的環境與事物。此外,日本作家柳田邦男也曾意外地因為繪本治療了自己的喪子之痛,這些例子都是透過繪本來跟「內在的孩子」表達傾訴與溝通的最好例子。
在1960年代,兒童課外讀物在臺灣仍十分欠缺。1964年,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獲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經濟補助,成立兒童讀物編輯小組,共同推動「兒童讀物出版計畫」,由台灣書店展開「中華兒童叢書」出版。這套書以五年為一期,編印自然科學、健康營養、文學社會三類共165本,是當時重要的課外讀物來源,如《我要大公雞》(1965)、《沒有媽媽的羌》(1966)和《一毛錢》(1967)。這套叢書仿造國外繪本形式,採用圖畫較多,文字較少的編排呈現,此種編排觀念對後來台灣繪本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也培養了大量優秀的圖書作家與插畫家。但學者洪文瓊認為「繪本」的創作,在台灣是較受忽略的,此時大部分的台灣創作者仍是以「故事書」的概念在創作。【註8】在這次的專輯中,我們非常高興能訪問和邀請到集資深編輯、研究者和出版人於一身的陳玉金老師、第一輩圖畫書創作者趙國宗及劉伯樂三位老師,分享他們在繪本創作上的歷程。從陳玉金老師〈從童書編輯、研究到出版——我的繪本故事創作歷程〉一文,我們可以清楚知道玉金老師雖然不是插畫家,但她編輯的職涯和學習歷程幾乎是和臺灣繪本發展史息息相關。也因為這樣的養分,讓她從幕後編輯得以華麗轉身成為繪本故事創作者。不同於玉金老師,出生於物質匱乏年代的趙國宗老師和劉伯樂老師,他們在〈走過台灣繪本創作的初生年代——繪本創作者趙國宗專訪〉及〈從插畫看台灣繪本的發展〉兩篇文章,除了讓我們看到了1960到1970年代台灣的繪本出版與社會經濟外交的緊密關係外,也一窺了繪本創作者們在現行市場機制下所遇到的困境與重重障礙,及其如何突破重圍走出自己的路。
趙國宗老師曾榮獲許多國內外兒童讀物插畫獎,他的畫面結合設計風與隨性等特質,無論是陶板上的釉彩創作,或是用傳統剪紙技術或蠟染來表現造形或空間處理等,畫面充滿鮮豔的喜悅感和豐富的童趣效果,令人愛不釋手。不同於趙老師的童趣,劉伯樂老師對於自然事物觀察有極大興趣,其繪本題材幾乎都取自生活周遭或自己的生活經驗。《黑白村莊》(2007,和英出版)這件作品可以說是劉伯樂老師從事繪本創作生涯中一件重要的轉捩點,雖然這件作品花了很長時間完成,但是卻是完成自我的重大成就。2013年,劉伯樂老師的《我看見一隻鳥》(2011,青林出版)獲得第三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首獎。 近三十多年來繪本受到華人(尤其台灣)各界的重視,這和台灣上個世紀八〇年代以後,人民所得提高有相當關係。1990年代以後,台灣繪本更是得到蓬勃的發展,大小出版社相繼投入。民間系統除了東方出版社(1945年12月10日成立)和國語日報社(1948年10月25日成立)外,在台灣對繪本發展影響較具重要角色的還有信誼基金會出版社、光復書局、英文漢聲雜誌社、臺灣英文雜誌社、遠流出版公司和格林文化公司等。
信誼基金會成立於1977年,是國內第一家致力於學前教育推廣與學前圖書出版的民間團體。1978年,財團法人信誼學前教育雜誌社和信誼基金會出版社於台灣成立,並創設信誼幼兒文學獎,帶動了國內創作繪本的風潮。除了信誼基金會外,1975年成立的光復書局(2002年因經營不善解體),曾於1979年推出大版本《彩色世界童話全集》30冊(原始版權來自義大利),是台灣首件精緻彩印的翻譯版道地繪本,當時曾給台灣兒童讀物界帶來相當的震憾。洪文瓊甚至認為光復書局這套書為台灣繪本開啟發展的先聲。【註9】
2009年,財團法人信誼基金會更在中國設立了「信誼圖書獎」。同年,香港「陳一心家族基金會」有鑒於目前市面上華文原創童書之嚴重缺乏,體悟促進優秀人才投入創作刻不容緩,便與「書伴我行(香港)基金會」以中國漫畫藝術先驅豐子愷(1898-1975)之名,共同籌設「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籌備委員會」。該基金會首先於2008年7月在香港舉行了「第一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發佈會暨兒童圖畫書國際論壇」,2009年7月「第一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正式頒發,全球第一個為華文原創兒童圖畫書所制定的獎項因此誕生。「第一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釋出高額獎金(首獎20,000美元)吸引了兩岸三地共330部作品報名參賽,來自台灣、美國、中國、香港的八位評審最後遴選出12部得獎作品及31部入圍作品,其中榮獲首獎殊榮的《團圓》更被世界級的出版社Walker Books購買英文版權並於2012年出版,在西方世界流通。可見,好的繪本作品是沒有國界的。
1990年代以後,因為出版社等相繼引進國外重要且具代表性的繪本,台灣繪本市場因此進入了另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也因為各種獎項如雨後春筍般地成立,鼓勵了許多新秀在繪本界嶄露頭角,中生代繪本創作者廖健宏就是經典的一個例子。在〈遇見圖畫書〉一文中,我們看到了繪本創作者如同一般的藝術家,將自己生命及生活經驗轉化到畫布上。也看到了廖健宏藝術生涯如何與信誼幼兒文學獎、國語日報社牧笛獎和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緊緊相依。
「繪本」在二十一世紀已發展為一種相當具有代表性的新的「視覺文本」(visual texts),不只是因為繪本有比例甚高的視覺表現空間,更因為「繪本」經常給予人們的就是想像力、純潔、力量等代名詞。誠如廖心瑜在〈從風景到書本,從書本到風景:繪本形式啟發創作——以創作者角度出發書寫〉,文中所提「繪本之所以有趣,除視覺上的滿足,對我而言,是如同出奇蛋般,能一次達成多種願望的書籍!」,讓我們看到了繪本的各種不同可能性與藝術性。廖心瑜的繪本創作不但是出於純藝術,且讀者群主要為「大人」,其創作相信可以帶給讀者們對繪本有不同的認識與啟發。
私人繪本館和公部門繪本圖書館在臺灣發展之現況
繪本藝術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日治時期(1895-1945)曾由西川滿(1908-1999)與宮田彌太郎(1906-1968)等日籍藝術家引進台灣藝文界,【註10】可惜因為戰爭因素中斷。如前所述,後來因為台灣曾經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原因,引進了歐美版的精美圖畫書,並出版了「中華兒童叢書」等刊物,培養出了第一代的插畫藝術家,但這些都是屬於被動接收的年代。1990年代以後台灣除了繪本市場開始進入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外,許多留學海外的菁英份子學成回國後也開始在國內貢獻所學,林真美老師等就是其中之一。
在這次的專輯裡,我們特別拜訪了台灣幾個重要的私人繪本館,包括2000年在台中正式成立的「小大繪本館」、2009年在高雄成立的「小房子書鋪」和2016年在台北成立實體店面的「童里繪本洋行」,並同時介紹台灣兩個繪本圖書館「高雄市立圖書館國際繪本中心」及「斗六市立繪本圖書館」,讓大家藉此機會了解台灣繪本推廣發展的現況。這些私人繪本館的規模或許不大,與日本或歐美相較下年齡或許不長,但是,都是許多人長久以來紮根造就而成的。以台中的「小大繪本館」為例,其最早的催生要從留日的林真美老師開始說起。莊世瑩老師是該繪本館的資深義工,從她〈台灣最資深的繪本館:淺談小大繪本館二十年〉一文中,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林真美老師從1988年日本學成畢業回台後,在台灣積極參與社會改造從零開始推廣親子共讀、「大手牽小手」等的艱辛。「小大繪本館」最不容易的是二十年來一直全靠義工和小額捐款在支持,這也讓我們看到了台灣民間在文化力量強大的一面。
不同於台中的「小大繪本館」,位於高雄巷弄裡的「小房子書鋪」(或「蒲公英故事閱讀推廣協會」)在成立初期和台灣社區總體營造(蚊子館)有著密切的關係。之後的發展,不管是在啟蒙或整體空間設計上,則都有受到日本繪本美術館的影響。在營運上,我們從王怡鳳老師〈巷弄中的美好閱讀推廣空間-小房子書鋪〉的訪談中,除了瞭解到推動這樣的理想如果只靠民間的力量,在台灣要維持是非常的困難。但也同時可以來看出他們近年除了持續推廣閱讀與舉辦各種講座活動外,還固定展出原畫展,將優秀的創作者介紹給大家的努力。
最後,〈大人的繪本書店:童里繪本洋行〉,不同於上述所熟悉的日本繪本市場,童里繪本洋行負責人林幸萩女士因為從小就是一個很有自己見解的人,不隨波逐流,也因為自己法文系和曾在書店長期工作的背景,因而想引進一些跟主流市場區隔的文化與書籍。,也因此讓台灣的繪本文化,增添了多元與豐富的色彩。在繪本原畫的展示方面,我們也因為童里,有了更多不一樣的選擇。
最後,不同於前面幾個繪本館或書店是由私人篳路藍縷創立而成,高雄市立圖書館國際繪本中心(International Picture Book Center, Kaohsiung Main Public Library)和雲林縣斗六市立繪本圖書館則是屬於公部門成立的圖書館。斗六市立繪本圖書館是全台第一座專為兒童設計的繪本圖書館,該圖書館建造於1989年,歷經2004年和2009年兩次再造計畫,建造了夢幻般的兒童城堡外觀,圖書、繪本超過六萬冊,其朝專業繪本館發展,完整典藏國內外經典繪本。圖書館內部設計融入在地元素,巧妙將斗六農特產——文旦的綠色融入其中。
高雄市立圖書館國際繪本中心於2014年開始啟用,其位於高雄市立圖書館總圖的地下一樓,空間設計非常活潑多元。此中心主要徵集來自世界各國的優良繪本,區劃為台灣繪本區、亞洲繪本區及歐美繪本區,各區繪本陳列跳脫一般圖書館傳統排架方式,而是依獎項、主題或作家陳列,是全台最具規模的國際繪本中心。該繪本中心每年也都會舉辦不同的講座、研習營等,以全球性的視野,期待孕育更多繪本的人才,以2020年為例,其就舉辦了「繪本作家開箱 Bar」系列活動。
結論
繪本藝術是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或通俗藝術(kitsch)的一支。但是,「大眾文化」是甚麼呢?大眾文化和通俗藝術是現代性(modernity)最典型的產品之一。隨著機械印刷的普及與文化藝術的大眾化,產品(包括繪本)如果能廣獲接受,潛在的廣大利潤就在眼前。為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出版社幾乎都極盡所能的聘請有名的插畫家為其繪本或其它出版品錦上添花。這些視覺圖象或插畫所傳達的訊息,不但對當今的繪本和藝術設計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其更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社會行為或思想。
繪本因為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兒童的讀物,過去的研究一直忽略了它在藝術上的重要性及其視覺上的影響力。繪本中的插圖不論在兒童或成人智識發展的過程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繪本或插畫的功能並非僅是協助兒童閱讀,其也常有安撫成人心靈的作用。繪本是真正的藝術,值得我們給予和其它藝術同等的尊重。
【註釋】
1. 雷納.馬可斯(Leonard S.Marcus)著,柯倩華譯,《凱迪克——永不停筆的插畫家》(Randolph Caldecott: The Man Who Could Not Stop Drawing),台北市:國語日報,2014。
2. 鳥越信,《日本の絵本史》,東京︰ミネルヴァ書房,2001。
3. 同上。
4. 林真美,《繪本之眼》,台北市:天下雜誌,2010,頁15。
5. 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著,林真美譯,《繪本之力》,台北市:遠流,2005,頁101。
6. 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繪本之力》,頁7。
7. 陳志勇,《抵岸》,台北:信誼基金會出版社,2008。此繪本曾獲得2006年澳洲圖畫書最佳設計獎、2006年澳洲奧瑞麗絲獎(Aurealis Award)、2007年澳洲童書理事會獎(CBCA)年度圖畫書、2007年APA書籍設計獎、2007年光譜藝術獎(Spectrum Art Award)書籍類銀獎、2007年IBBY白鴉獎評審特別獎及2007年義大利波隆納書展評審特別獎。並被2007年義大利波隆納書展評審團推薦:有成為『想像力聖經』的潛力。
8. 洪文瓊,《台灣圖畫書發展史:出版觀點的解析》,台北︰傳文文化,2004。
9. 同上。
10. 詳見《藝術觀點》第82期:無巧不成書——書籍裝幀的藝術,2020。s/sgl.html,2021年3月15日瀏覽。
- 《妖精與山怪的世界》——來自瑞典的百年插畫偉業 ■ 文|劉夏泱
- 我是如何成為繪本畫家——繪本作家長谷川義史先生採訪記 ■ 訪談|長谷川義史 ■ 訪談/翻譯——後藤亮子
- 啟動心靈之旅——日本繪本館簡介 ■ 文|林素幸
- 從童書編輯、研究到出版——我的繪本故事創作歷程 ■ 文|陳玉金
- 走過繪本創作的初生年代——繪本創作者趙國宗專訪 ■ 訪談|趙國宗
- 從插畫看台灣繪本發展 ■ 文|劉伯樂
- 遇見圖畫書——圖畫書創作者廖健宏專訪 ■ 文|林秀穗
- 從風景到書本,從書本到風景:繪本形式啟發創作——以創作者角度出發書寫 ■ 文|廖心瑜
- 台灣最資深的繪本館:淺談小大繪本館二十年 ■ 訪談|莊世瑩
- 巷弄中的美好閱讀空間——小房子書鋪 ■ 訪談|王怡鳳
- 大人的繪本書店:童里繪本洋行 ■ 訪談|林幸萩
- 台灣繪本圖書館介紹 ■ 整理|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