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期專題企畫
Transitional Justice, or an Ethical Site to Rebuild an Imagined Community
■ 企畫──彭仁郁
《藝術觀點ACT》82期, 2020年7月出版
若轉型正義是一個甫脫離威權統治的社會,反思核心價值、啟動深層轉化的革新工程,在這片滿佈歷史瓦礫,盤踞著幽靈與複雜政治力線的工地裡,當代藝術創作者以游離於體制內外的各色姿態潛入,漫遊、翻攪、梳理、構築、破解、再生,透過複數場域的異質實踐,抵抗、顛覆單一扁平的國族敘事與善惡二元的道德論斷。在官方推動的制度改革之外,精神與文化組態的轉型、斷裂和承繼該如何發生?國家暴力烙下的不可見傷痕如何修復?如何回應想像共同體凝塑過去、現在、未來集體認同的心理需求?參與此專題的創作者們,大半並非嚴格定義下的當代藝術家,但她/他們藉由返照自身的多重實踐路徑,持續修葺著重新賦予正義倫理意義的共作網絡,或許藉此擴展了當代藝術的邊界。
做過超過六百人次五○年代白色恐怖口訪的歷史社會學者林傳凱,心中綿密印刻著眾多前輩的生命腳蹤,成為許多涉足此領域的創作者和教育者的樞紐;他的創作天眼也隨之開啟。視覺藝術家李佳泓與傳凱等人共組的安魂工作隊,近幾年密集展開多項群眾創作行動,以白恐歷史中的身體經驗召喚民眾自身的身體感,再透過手作版畫紀錄與歷史共感的時刻,超脫事不關己的旁觀。再拒劇團團長黃思農,長久關注抗爭史中有血肉、有欲望的人們,如何在變動的歷史情境及社會條件下做著困難的倫理抉擇;在辯證劇場眾聲唱和與岐異的拉鋸裡,透顯了劇場與社運現場的連續性。再拒與促轉會合作、甫獲得2020台新藝術年度大獎的作品《明白歌》,亦十分仰仗傳凱的在地脈絡和史料補給。身兼藝術家與白恐二代女的蔡海如,在專訪中細數如何在藝術神靈的守護下,逐步解開幽暗鏡像中雙重身分的對峙、糾結,而令藝術趨近為轉化類己傷者的療癒時空。巴奈.庫穗、依斯坦達霍松安.那布、馬躍.比吼三位凱道部落/原轉小教室抗爭活動發起人,以多點寬頻接受聯訪,在要求國家面對原住民族數世紀承受的多重不義的漫長抗爭中,她/他們的日常生活、創作與抗爭,早已根植於重返自然─文化再生的美學實踐,不可分割。從歷史走向雕塑、裝置藝術,又試圖藉由與公部門協力共作,滲透官方公共藝術計畫的施昀佑,揭露他嘗試為公家機關賦權,調整官方與藝術接榫想像的撇步,讓好不容易爭取來的資源挹注,能夠真正發揮創造社會連結與強化議題公共性的動能。最後,二度擔綱「綠島人權藝術季」策展重任的羅秀芝,向我們娓娓道來,這承受太平洋狂潮和悲苦歷史的島嶼,如何以邊陲之姿補綴破碎記憶與殊異敘事,逼問著想像共同體的集體身世。
彭仁郁
法國巴黎狄德羅大學心理病理學暨精神分析學博士,「分析空間」學會臨床精神分析師。現任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兼任委員。嘗試讓這些本身不重要的職銜發揮功能,打開創傷療癒有機實踐的空間
編輯台的話
- 在煙硝裡衝浪 ■ 陳思宇
專題企畫
- 「轉型正義」或重建想像共同體的倫理工地 ■ 企畫|彭仁郁
- 轉型正義工地:複數的美學與倫理實踐 ■ 彭仁郁
- 迎魂歸鄉——試探研究者、創作者的角色協作,與「群眾創作」的當代意涵 ■ 林傳凱
- 實作筆記——在地白色恐怖敘事顯影 ■ 李佳泓
- 抗爭記憶及其「敘事」:一個劇場藝術工作者的反身性思考 ■ 黃思農
- 轉型正義與創作者身分的纏結互容■ 訪談|蔡海如 ■ 整理|編輯部
- 朝向部落觀點的原住民轉型正義 ■ 訪談|凱道抗爭者:依斯坦達霍松安.那布×巴奈.庫穗×馬躍.比吼 ■ 整理|編輯部
- 標示「不義」:藝術介入公共的日常練習 ■ 施昀佑
- 記憶、倫理、政治與美學——從「人權藝術季」的策展經驗談起■ 羅秀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