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期專題企畫
Ties That Bind—The Art of Book Binding
■ 企畫──林素幸
《藝術觀點ACT》82期, 2020年7月出版
關於書籍裝幀,日本藝術家恩地孝四郎(1891-1955)曾寫道:「書不可以只作為單純的印刷品,它必須是從事這項工作的人的人格展現」。【註1】中國現代文學家暨新文化運動領袖魯迅(1881-1936)對於封面設計的力求完美,及對書籍裝幀此一工藝的尊重,在二十世紀中國書籍裝幀藝術上的發展,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對於書籍裡的插畫,他也非常重視並且如此形容:「書籍的插畫,原意是在裝飾書籍,增加讀者的興趣的。但那力量,能補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種宣傳畫。」【註2】從上可知,一本書,不只有內在的文字、符號與插畫,外在的裝幀和封面設計,同樣見證了思想與歲月的交鋒。
書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有用也最多變的科技之一,從古代的甲骨文、青銅器、竹簡、石碑、帛書、莎草紙,到用動物皮革製成的《聖經》、《古蘭經》等,在在展現了書籍因為時代巨輪的前進而在材質上所產生的變化。紙的出現在人類的文化史上無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其輕便與價格等因素,在西方世界逐漸取代了羊皮紙,成為最常見的書寫材質。除了材質外,手抄書在西方十五世紀印刷術發明之前,除了扮演著資訊傳遞的功能外,還帶有濃厚的藝術色彩,而這種透過不同藝術手法來展現書籍裝幀的特色,也可在東方的線裝書等看出裝幀者們的巧思。
書籍裝幀是什麼呢?其包括護封、封面、封底、書脊、襯頁、扉頁、插畫、字體、紙張、印刷、裝釘、書函等,總之,凡與一本書有關的部件,都要悉心設計。隨著機械複製的方便與書刊移動性的強化,書籍裝幀對於藝術思潮甚或民族意識等的潛移默化和推廣,有著不可輕忽的影響力。
為了讓讀者們一睹書籍裝幀之美,本專題除了規劃「無巧不成書——書籍裝幀的藝術」紙上展覽外,還將有介紹近代東西方書籍裝幀藝術的專文。在紙上展覽方面包括四個部分,其為(一)線裝書的前世與今生、(二)「精裝本」和「平裝本」的出現、(三)「插畫本」和「限定本」、(四)兒童文學與圖畫書。
(一)線裝書的前世與今生
公元二世紀的中國在造紙術發明之後,開始廣泛使用紙張,成為書寫、繪畫的主要載體。此時,書籍裝幀延續「簡冊」與「帛書」的卷束形式,以卷軸裝為主流。隨著雕版印刷術的逐漸成熟,書籍外觀產生變化,「經摺」、「梵夾」等裝釘形式相繼出現,「摺頁」與「冊頁」成為書籍裝幀的主要方式,也標誌了簡冊時代的終結。
之後,為了改良「經摺裝」書籍容易斷裂的缺陷,出現了「蝴蝶裝」與「包背裝」的冊頁裝幀形式。「蝴蝶裝」是冊頁裝最早的形式之一,盛行於十世紀中期到十四世紀中期,其優點在於可使畫面保持完整。明代末年,為使書籍更加堅固耐用,又發展出穿線釘書的「線裝書」,其中,「四眼裝釘」是線裝書最常見的裝釘方式,「六眼裝釘法」則是在清代康熙時期常運用於珍貴圖書文獻之裝幀,故也稱為「康熙綴」,而這些裝幀方式也先後傳到中國鄰近的朝鮮與日本,並各自發展出不同特色的裝幀形式,如「五眼裝釘」和「大和綴」。另外,這裡所展出清人重印胡正言(約 1584-1674)以餖版印刷編印的《十竹齋書畫譜》,是刻意以「蝴蝶裝」來呈現畫面的完整。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因為受到西方視覺文化等的衝擊,線裝書也因應時代的變化出現了嶄新的面貌,此處所展出的《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蕗谷虹兒畫選》和《繪本桃太郎》等就是經典的例子。
(二)「精裝本」和「平裝本」的出現
裝幀除了能保護書本外,還能賦予書本或擁有者尊貴的價值。一本精美書籍的製作,不論是縫綴或是從磨碎礦石、搗爛植物充作顏料到版面的安排,與邊框、花邊、燙金、書脊、補白、水染藝術等裝飾,都需要熟練的抄寫員與畫工投注時間與金錢,精心製作方能完成。二十世紀初日本、臺灣與中國因為受到歐美精裝書籍設計思潮的影響(如精裝書背、皮革燙金、裱布硬皮等),當時的裝幀設計廣泛吸收各家美學風格,再融入自身文化傳統與審美經驗,孕育出各有千秋的「藝術品」。專輯中所收錄徐美文女士〈書籍裝幀與水染藝術〉一文,就以豐富的實例和文獻,介紹了水染藝術的發展。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圖書館所藏的《東宮殿下御成婚奉祝萬國博覽會參加五十年記念博覽會誌》和一九三五年日本殖民政府為在台始政四十週年,請畫家小早川篤四郎(1893-1959)繪製與出版的《台灣歷史畫帖》就是日治時期官方出版精裝本的典範,而《金銀細工實用圖畫大全》則是日治時期在台灣由民間發行的少見燙金精裝本。
十九世紀末,機械印刷時代來臨,輕巧易於攜帶的平裝本逐漸取代昂貴的精裝本,多樣的封面設計、插圖、蝴蝶頁(或稱環襯)、扉畫又為書本增添了豐富的裝飾性與藝術價值。其中,「騎馬釘」常見用於較薄的書籍、雜誌或畫報之裝釘方式,一八八四年出版的Baÿervth就是一例。Baÿervth是德國作曲家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生平最後創作的歌劇作品,其逝世的隔年,人們再度演出此齣經典作品並出版此特刊作為紀念。
受到當時裝幀文化的影響,許多台灣畫家,如李石樵(1908-1995),也參與雜誌的封面與插畫設計。以《台灣文學》創刊號為例,此書採鐵絲平釘,在距離書脊約五毫米處打釘,再用封面環抱黏貼固定,此種釘法是一九三〇年代平裝書經常使用的方式。在中國,現代書籍裝幀藝術的興起一般認為是 一九一九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的產物。魯迅自一九〇六年從日本歸國後,在書籍裝幀上的藝術理念受日本影響很深,他一生愛好美術,自己也親自作書衣,並潛移默化地影響了當時許多知識分子,如錢君匋(1907-1998)等。
(三)「插畫本」和「限定本」
除了封面外,「插畫本」的歷史在歐洲是非常長久的。書籍插畫在十九世紀歐洲逐漸成為一門公認的藝術,此風潮並在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影響了日本與中國文壇。專輯中出口智之教授的論文〈第二期《新小說》上的文學與繪畫——卷頭畫與插畫的戰略與束縛〉,就引領我們一窺十九世紀末文學與插畫間的關係於日本文壇的變遷狀況,從「為什麼要收集無插畫就賣不出去的小說來出版」到二十世紀初幾乎每文必有插圖的盛況,就可一窺此時出版文化與藝術思潮的巨大變化。而潘青林教授〈紛擾下的清澄:宮田彌太郎的藝術世界〉一文,則讓我們一窺宮田彌太郎(1906-1968)——此位在近代台灣插畫和版畫史扮演著重要地位的藝術家——其生平事略與創作。
在「插畫本」之外,「限定本」的出現也是西方書籍與裝幀史的重要發展。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巴黎擁有著豐富的出版文化,版本編號的限量版書籍以及帶有藝術家插圖的華麗書籍,在當時成為收藏者愛好的高價值藝術品。日治時期在台灣藝文界非常活躍的文學家暨裝幀家西川滿(1908-1999)就曾提到英國藝術與工藝美術運動(Arts & Crafts Movement)領導人之一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對他在「限定本」創作上的影響,以《貓寺》、《繪本桃太郎》為例,它們除了展現出西川滿在裝幀上的巧思外,更是西川氏將書籍視為藝術品創作的具體實踐。
(四)兒童文學與圖畫書
除了威廉‧莫里斯外,西川滿在書籍裝幀上也受到武井武雄(1894-1983)和恩地孝四郎很深的影響。恩地孝四郎既是詩人、版畫家,也是日本抽象畫的先驅,他以「創作版畫」運動的推動者而廣為人知,但其從事裝釘書籍的工作整整跨越了四十四年之久。此專題裡我們透過紙上展覽,讓大家一窺恩地早期的裝幀作品,也介紹研究恩地孝四郎重要學者桑原規子及其著作給大家,讓大家對恩地孝四郎早期的藝術生涯有所了解。
童話或兒童文學在近代裝幀文化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兒童文學一直以來都吸引著有創意的插畫家參與,他們的作品往往激發了年輕讀者的想像力。有關童話,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為了鼓勵和激發兒童的創造力和獨創性,知識分子將童話提升成廣受大眾歡迎的類型,並影響了台灣與民初中國的兒童文化。本專題除了介紹二十世紀初日本圖畫書與童畫的發展,還收錄吳玫瑛教授〈從「新興場域」到「成熟文類」:歐美兒童圖畫書研究(1988-2017)〉一文,該文具體介紹了五本著作,讓我們清楚了解近三十年來兒童圖畫書研究在歐美的發展與貢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在《續話圖》中所提,現在對書的認定已經打破了過往既定的認知與想像,除了新媒體外,如「布書」、「立體書」等為適合不同年齡層所發展出來的書籍,都在挑戰我們既有的思維。
最後,對於愛書的你,如何保護/保養書籍、讓它們的生命延長甚至永續,我們也在此專題中收錄了丘世馨女士〈居家書籍保存維護淺談〉文章,該文為我們一般大眾日常如何維護書籍提出了非常具體且有用的建議。綜合上面六篇專文和展出作品,希望能帶給讀者們對書籍不一樣的視野,並從中領略書籍的演變史與裝幀之美。
註釋
1. 恩地孝四郎,〈近頃裝本談〉,《愛書》第4輯,1935年9月,頁23-27。
2. 魯迅,〈魯迅論書籍裝幀〉,《魯迅與書籍裝幀》,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頁 8-9。
林素幸
我對台灣、日本與中國藝術之間的愛恨情仇,一直有著深厚的興趣。對「美術」與「設計」之間的糾葛,也始終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因為被兒童的純真與創意所吸引,又讓我一頭栽進繪本的研究。哈,用雜食動物來形容我應該一點也不為過吧!
專題企畫.紙上展覽
- 無巧不成書──書籍裝幀的藝術■ 企畫|林素幸
- 書籍裝幀與水染藝術 ■ 徐美文
- 第二期《新小說》上的文學與繪畫——卷頭畫與插畫的戰略與束縛 ■ 出口智之 ■ 譯|范麗雅
- 紛擾下的清澄:宮田彌太郎的藝術世界 ■ 潘青林
- 《月映》版畫家恩地孝四郎與〈抒情〉系列 ■ 桑原規子 ■ 譯|范麗雅
- 從「新興場域」到「成熟文類」:歐美兒童圖畫書研究(1988-2017) ■ 吳玫瑛
- 居家書籍保存維護淺談 ■ 丘世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