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台的話│回訪下一層,我們的八○年代

文———王品驊.龔卓軍
《藝術觀點ACT》44期,2010年10月出版

今年的《藝術觀點 ACT》經過改版後,一直朝向立足當下、重訪「視覺圖像檔案」的皺摺之路前進。猶如電影《全面啟動》中的情節,我們試著發明一種圖文閱讀機器,滑入羅莎 琳.克勞茲( Rosalind Krauss)所謂的「視覺潛意識」底層,檢視我們的當下,究竟是在什麼樣複雜的身體、媒體與視覺情結中構成的。這一次,我們回訪的是:我們的八○年代。

這個回訪的歷程,也是「我們」重新發現、發明自我的旅程。如果說這個旅程就像是策動了一次紙上展覽,那麼,整個旅程可以說充滿了奇遇與令人驚嘆的考掘之樂。 原因是,我們邀集了幾位八○年代幾位特異的影像與文字作者,帶領讀者一起組裝了一個像移動城堡般的圖文機器,許多積澱在今日圖像潛意識大海暗角的珍稀物件 與經驗,隨著「延遲現代性」的翻騰暗流,批判著過早學院化的「後現代論述」,在原本已化為潛意識惡地形的地質層中,開展了一個另類視點的八○年代情境。

關曉榮的《八尺門》攝影蹲點社會報告、「綠色小組」的反抗影像及其斷裂轉化、吳天章從黨外雜誌封面到對威權的暴力反諷、謝德慶的冷酷異境行為表演、陳傳興預 言式的多語藝評與微感覺美學話語部署、王墨林對小劇場運動民眾身體「遂行性」的反思與對今日產官學複合體的批判、林寶元對八○年代電影文化的左派視差觀 視、李幼新從影迷觀點呈現的電影式身體偏執狀態、楊翠勾勒女性身體多向式的控訴與內爆主體再定位,組裝成了一具無組織的活性圖文閱讀機器,試圖孵育出分裂 當今資本主義嚴密產官學複合體制的嶄新內爆力量。

藉助「歷史」和「檔案」,我們有機會通過人們的相互溝通,把各自隱藏的過去經歷加以現實化,亦即在實踐中我們重返、深浸了「歷史」與「檔案」所在的社會集體時空,與此同時,我們其實是滑入了更幽深的當下。

1988 年發生了一場媒體間的戰爭,《天下》、《人間》雜誌先後製作了戰後台灣四十年的專題回顧,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歷史詮釋,前者鮮明體現戰後政權透過黨國體 制、教育文化所主導,鼓勵現代社會追求進步與經濟躍昇的訴求;後者則在歷歷舉證的數據和檔案中,對比出台灣戰後歷史,白色肅清的恐怖,以及冷戰結構戒嚴威 權宰制下,追求經濟價值的社會,如何在農業、工業、加工出口業等轉型過程中,壓抑社會矛盾、忽略底層族群的血淚史和辛酸史。這些歷史的回溯,能否提供我們 思考今年或是始終持續的社會矛盾與荒謬悲劇,諸如今年 6月苗栗大埔的公權力怪手開進農地、阿嬤自殺事件、 7月彰化縣相思寮、 8月再傳台北縣貢寮鄉的「田寮洋」溼地等多起農地被政府強行徵收的爭議新聞,倘若以此發生於破產農村的顢頇悲劇對比於台北都會大型資本操作的花博之荒謬鬧 劇,「歷史」軌跡中染血帶淚的「檔案」何時能少?

《藝術觀點 ACT》進入 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尾聲,發現本期專題「反抗影像.身體暴動─八○年代媒體檔案的歷史回訪」原來有著路徑上的必然性。正是藉由 41期對於 1960年代的「回訪」,我們發現當時的戒嚴身體,終於在1980年代的解嚴過程獲得了解放,然而經過了二十餘年之後的今天,我們很難認為社會真的「解 嚴」、「個體」真的獲得自主的成長空間、「後現代」真的能夠解釋掉眼前的產官學複合美學政體,有太多尚未清點的歷史過程、社會價值,尤其由 1980年代政治社會運動出身的世代重新掌握國家機器時,仍然產生現代性體制的危機,權力再度進入令人扼腕的封閉迴圈。

我們感謝本期專題作者陪伴我們艱苦地回溯八○、又重返現在。感謝以西班牙藝術為主題的次專輯「跨越佛朗哥─藝術的創造性戰略」、黃子明訪問慰安婦阿嬤的哀痛 影像、深度思維的陳瑞文美學專題、精彩慧黠的高千惠思辯動漫美學與當代藝術的關係、宋灝的時間性與藝術實踐分析、馬世芳的音樂世界、李肇修校長的寬宏視 野、蔡文晟的北野武電影軌跡等等,正是這些知識諍言和敏銳思辯能夠成為媒體理想實踐的可貴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