綻放中的臺灣世界音樂

Modern/Contemporary Soundscape of Taiwan: In Search for the Voice

文———林暉鈞
《藝術觀點ACT》49期,2012年1月出版

近年來「世界音樂」在臺灣有如雨後春筍般快速發展,我們不但可以看到許多縣市政府藉著國際藝術節的活動,邀請來自各國的世界音樂演出團體或個人,呈現出多元風格的展演活動,民間也成立了許多世界音樂相關機構與團體,努力推廣世界音樂活動,甚至許多大專院校音樂系所也漸漸把世界音樂視為重要課程,有關世界音樂的研究亦受到學者的重視與投入。
其中最能拉近世界音樂與社會大眾之間的距離,就屬各種形式的展演活動。無論是大型藝術節和音樂節的舉辦,或是小型音樂會與工作坊,皆讓民眾得以近距離欣賞到異國風情的世界音樂,打破了時空的藩籬及限制,不需千里奔波,即能聆聽到各地極具代表性的音樂類型,增加民眾對文化多樣面貌的認識,領略並感受世界音樂的獨特魅力。
臺灣從過去難得有一場世界音樂的演出,直至這些年來從政府到民間、從中央到地方,世界音樂的演出似乎已經成為國際化、全球化與社會多元化的展現。以近幾年的世界音樂演出情況而言,內容大多傾向於主題與系列的方式呈現;由於地理位置與經濟上的考量,亞洲地區的音樂演出活動慢慢地成為主軸;演出場合也已不再侷限於音樂廳,而慢慢地以工作坊的方式在校園、書店甚至是餐廳等更為「生活化」或「非正式」的地點與場合出現。

│主題性的世界音樂節
主題系列的藝術節演出已成為目前各種世界音樂活動的呈現方式。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於每年所舉行的「恆春國際民謠音樂節」,融入了在地文化特色並藉此行銷地方觀光。從2008年「風與潮─國際唱遊節」,擴大至2009年「風與潮─地球深呼吸」、「2010山之聲」,到今年的「2011海之喚」,一系列的活動不僅聚集了世界各地傑出音樂表演人及團體,更開拓了臺灣民眾的文化視野與世界胸懷。就以今年來說,邀請了日本愛奴族音樂家加納沖(Oki Kano)演奏傳統弦樂器彤谷麗琴(tonkori)、將蒙古音樂元素玩跨界手法的「HAYA樂團」、帶有南美印地安音樂曲風的「The Eagles」、來自夏威夷的「The Kaimana Band」、土耳其「我的月光(Ay Isigi M)樂團」、斐濟「Rosiloa樂團」、演奏日本秋田歌謠的「National A Team」,以及由越南傳統藝術學院教師所組成的團隊等等。不僅引進國際間民謠音樂表演團體,同時關注於發掘保存屬於臺灣傳統的音樂,並賦予其嶄新的生命力,傳承且推廣歌謠特色,對照同類型表演型態,進而深入呈現其文化內涵,企圖將屏東打造成世界民謠音樂的交流平臺。
由大大樹音樂圖像自2001年所舉辦的「流浪之歌音樂節」更是一個典型主題系列的世界音樂節:2003年的「老傳統.新生命」、2004「放聲.自由」、2005「手風琴.新定義」、2006「無國界」、2007「土地之歌」、2008「城市邊界」、2009「南」、2011「家/離家」。順著每回不同的主題,表現音樂的生命力與探索文化深層底蘊,強調移民音樂的特性和不同音樂文化背景的對話,透過不同音樂團體之間的跨界合作,帶動觀眾對於不同文化聲音的互相聆聽與彼此尊重。
事實上,世界音樂在臺灣的演出活動可說是越來越多元,內容範圍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等地的音樂型態。但由於地理位置的接近、目前臺灣經濟發展趨緩所造成的經費侷限、新住民的議題受到重視,以及亞洲文化對臺灣人而言是較為親近且熟悉,也較容易提高民眾參與展演活動之意願等因素,大多數世界音樂的主辦單位,在邀請演出團隊時似乎較傾向於以亞洲地區的表演團隊為主軸,其中尤其以日本音樂與東南亞音樂最受到青睞。
以臺南藝術大學亞太音樂研究中心為例,在今年度所主辦的「亞洲音樂」系列音樂活動,內容即包括了馬來西亞樂舞藝術、泰國傳統宮廷音樂舞蹈、日本秋田傳統歌謠等等,以音樂會或工作坊的展演模式,得以親身體驗異國音樂魅力,擁抱亞洲音樂文化迷人之處,甚至有機會彈奏到各國傳統樂器,透過這種開放式的互動,使得世界音樂不再遙不可及。

│世界音樂走入生活
另外,我們發現到除了一些在音樂廳等傳統演出場合所舉辦的「正式」演出活動外,在旅遊場所、餐廳、醫院、書局等「非正式」場合的世界音樂演出也有越來越多的態勢,而這也促使世界音樂與人們的生活更接近。譬如泛非文化樂團(Pan-Africana Cultural Troupe)、汎絲路樂團(Aashti)、西尤樂團(Siyu Sitar)與東方音樂聯盟等等,經常深入民間、貼近群眾作展演活動,包括女巫店、療養院、誠品書店,以及墾丁大街等地。在大專院校中,世界音樂相關的講座、社團活動,甚至在園遊會的表演節目上,世界音樂已變為不可或缺的項目,如臺北科技大學即曾經以「音樂饗宴─世界音樂園遊會」之主題呈現印度、土耳其、西班牙、中東、非洲、愛爾蘭、臺灣原住民等的音樂舞蹈表演、各國美食、手工藝品、旅遊資訊、CD/DVD/書刊…等。顯示出世界音樂對一般大眾來說,不再是難以親近和理解的陌生文化,而是可以很容易貼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地化的臺灣世界音樂
不僅演出場合有越來越生活化的現象之外,近年來許多世界音樂的演出不再是從國外邀請來的世界音樂團隊,許多由臺灣本地人或在臺外籍學生、工作人員與臺灣女婿所組成的樂團也慢慢嶄露頭角。像是成立於南臺灣的「好朋友樂團」(Bollo Band),正是由一群印尼新娘及印尼來臺勞工所組成的樂團,他們表演印尼傳統樂舞與印尼當地流行音樂當都(dangdut),一方面藉著音樂紓解許多印尼勞工的鄉愁,並凝聚原鄉認同情感,另一方面也讓臺灣人對印尼文化有更深一層的了解。這些樂團大多是由世界音樂愛好者組成的業餘樂團,儘管如此,許多的團員卻是畢業於國內外音樂系所的專業音樂家,雖然他們大部分並非以世界音樂樂團為生,但對世界音樂投入的精神卻令人感動,有些人甚至已有職業演出的水準。這種不再完全依賴外來世界音樂團體演出的現象,或許也代表著世界音樂在臺灣慢慢生根,並進入臺灣人的生活體系當中,呈現出世界音樂在臺灣更為普及化的現象。

│民間機構對世界音樂的推展
目前世界音樂文化在臺灣的推廣,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中央與各地縣市政府基於政策性的文化推展;中、小學與大專院校基於音樂教育體制與學校特色發展的需要;以及民間機構基於商業行為以及個人或機關團體對於世界音樂的理念與熱愛,而從事世界音樂的推廣活動。在此三個層面中,除了政府機關和學校,最不可忽視的即是民間機構對世界音樂的推廣,終究民間機構對世界音樂的推廣最為直接,也比較能反映一般民眾對世界音樂的訴求與觀念,進而將這些問題轉化為實際的推廣活動,使得其推廣的成效往往更為明顯。
由鍾適芳獨自於1993年創辦之大大樹音樂圖像,以代理歐美主流音樂以外的歐、亞、非音樂為主,並與許多臺灣各族群歌手合作出版音樂專輯,在世界音樂市場裡已有相當的知名度。除此之外,大大樹藉由積極舉辦世界音樂之講座或活動,讓民眾更深入了解異國文化,以產生交流互動。歷年來大大樹所舉辦的世界音樂講座,以及「流浪之歌音樂節」和「女歌節」,搭配影展及深度講座,使活動的議題核心更加突顯,有別於一般在臺灣舉辦之世界音樂活動總是感性多於知性的「嘉年華」形式。
由富邦集團所創辦之藝術基金會基於「分享」原則,藉由藝術家創作、藝文展覽、富邦講堂開辦、衍生性商品開發以及視覺設計等,嘗試建立一個藝術交流平臺。在2007至2008年間,就曾經開設了一系列「世界音樂花園」的課程,每週以一地區為主題,包括歐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並加入旅遊、美食、舞蹈等搭配性課程,推廣世界音樂的美妙,展現世界音樂文化豐富面貌。
跨文化藝術交流協會(ICAA)、國際民間藝術組織臺灣分會(IOV Taiwan)為臺灣對於世界音樂及各種文化型態推廣較為深入且系統化的機構,後者由於隸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下,相對的在國際資源取得或是活動舉辦上擁有一定之優勢。此兩組織不僅協助政府機關的藝術季音樂活動,也陸續舉辦「跨文化學習系列」──探訪伊斯蘭系列、遇見蒙古系列,目的是為了幫助年輕學子在接觸自身以外的一個或多個文化時,能相互學習、包容與尊重,不以自身文化的主觀態度對他人文化做出比較或批評。活動內容包含社會文化、藝術,以及異文化在臺灣的發展,每每吸引數百人前來參與,對於臺灣的世界音樂推廣具有更大的推波助瀾功效。

│開放且國際化的世界音樂環境
一種音樂之所以能在一個文化中生長,最主要是它本身能與這個文化體系產生密切的結合;但當它進入一個新的社會體系時,這個新社會環境便可能無法提供一個原有音樂適當的文化生存條件。因此,對於世界音樂的發展而言,要的不只是社會大眾對世界音樂產生興趣,而是如何營造一個開放的、國際化的、友善的社會環境,讓世界音樂能在臺灣這塊土地紮根成長。
從社會結構的組成來看,雖然臺灣屬於一個高度國際化的社會,但國人的國際觀以及對於新的文化體系的接受度仍然有其不足之處。舉例來說,目前臺灣有許多的外籍新娘、勞工、臺灣女婿,甚至是這些人的下一代,也就是所謂的新臺灣之子。但是,原本就處在這個社會體系之中的臺灣人,對這些非臺灣籍的新住民原有的母文化背景了解程度是不足的,也因而造成彼此文化認知上的落差,更遑論推展這些外來的音樂文化。
如前所述,近幾年來有不少臺灣本地人或者在臺外籍人士所組成的世界音樂團體慢慢嶄露頭角,他們對於世界音樂的表演與推廣工作不遺餘力。例如中東手鼓演奏家馬雋人領軍的「東方世界音樂聯盟」,其所屬的「世界軌跡樂團」激盪民族音樂與爵士的火花,以及以小提琴家張宜臻為首,演奏新疆維吾爾與印度音樂結合的「香塔樂團(ShantaaL)」等等。
儘管這類型的團體有逐漸多元的傾向,但也突顯出臺灣社會必須走向更開放與國際化的趨勢,才使得這些樂團有生存的空間。事實上,在臺灣若要以團隊的方式來從事世界音樂的經營,基本上是相當的困難,終究成立一個職業性的世界音樂樂團所耗費的成本不貲,而臺灣當前的世界音樂環境仍舊相當困難去支撐職業樂團的成立,也因此目前臺灣世界音樂人,大部分都是基於個人興趣,以個人為主、團體為輔的方式來從事推廣的工作。
目前世界音樂在臺灣發展的未來性和前瞻性,潛在的機會和市場發展空間仍然大有可為,不過首先得面對這些音樂人的問題:他們往往必須依靠樂器教學才得以生活。雖然目前臺灣人們對於世界音樂喜愛尚能保持「聆聽」興趣,但是真正要學習時,意願就大大地降低,終究在一般人的概念中,西方古典樂、流行樂、搖滾樂、國樂還是較屬於「主流」音樂文化。當然,人們對於建立花錢學習世界音樂的意願也就相對的較低,如此一來學生來源缺乏,也造成世界音樂人維生的困難。

│政府機關在世界音樂的努力成果
政府相關機構在世界音樂的推廣,實際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推手,除了經費的統籌與補助外,也藉由各縣市政府所舉辦的藝術節等相關活動,來推動世界音樂的演出,以達到國內文化藝術的提昇以及國際文化的交流,並且也透過樂器展、系列演講、期刊論文,以及學術研討會等方式,從事世界音樂推廣的目標。
國家音樂廳每年11、12月於兩廳院舉辦的「民族音樂學堂」,規劃一系列以文化根源與音樂傳統為主軸的講座音樂會,其動機是為了世界音樂的教育推廣。在2008年即以「音樂學堂亞洲樂舞」作主題,包含「烏茲別克手鼓」、「韓國傳統樂舞」、「峇里島樂舞戲與生活」及「日本音樂流派觀念與實踐」;2009年則是「宗教音樂中的神祕主義」,內容有「印尼甘美朗的神聖節奏」、「巴基斯坦迷眩的蘇菲吟讚」、「泰國傳統祭祀音樂」及「印度神祕主義的行吟詩人」四個講題;2010年「異域漂流─熱情土耳其&奔放梅列維」與「風華再起─傳統宮廷V.S.現代歌舞」等,此系列講堂邀請了國內外重量級藝術家與專家學者,以正統表演藝術搭配深入淺出的音樂講座導聆,帶領觀眾體會「音樂美學、人文精神」,感受世界音樂文化的細緻風采。
另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亞太傳統藝術節」,自2000年起迄今,每年設定不同的主題,來推廣亞太各國豐沛的傳統藝術文化,促進臺灣與亞太地區國家的交流互動。今年特別以「微笑亞太.歡慶十載」當主題,配合著邁入第十屆的亞太傳統藝術節與建國百年的歡愉氛圍,隆重策劃了日本、馬來西亞、泰國、敘利亞、巴基斯坦、印度等傳統表演藝術節目,以文物展、工藝示範、座談、工作坊、論壇、表演等多樣形式串成藝術節的系列活動,並分別於傳藝中心、宜蘭大學、臺灣藝術大學、交通大學與臺南藝術大學等不同場地巡迴進行,透過展演模式與空間的轉換,提昇推廣的效能與聆聽的族群,以達到活動之宗旨。

│臺灣世界音樂的出版
有聲資料的出版在推廣世界音樂的過程中,被視作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之一,這些年來世界音樂出版與代理也漸漸蔚為風潮,從二十多年前在臺灣要找一張世界音樂唱片的困難,到今日許多唱片行設置世界音樂專區的現象可見一般。而臺灣在世界音樂有聲資料出版方面,仍然以代理多於自製、多元化音樂類型的出版,以及以商業主體為主軸的世界音樂出版。
在臺灣所出版的世界音樂有聲資料以代理進口居多,且僅有固定幾家唱片公司代理:風潮唱片、大大樹音樂圖像、上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三家為最多並持續進口;其餘多是外國團體來臺演出時,由負責影音紀錄之唱片公司製作出版。目前屬於臺灣自製的有聲資料出版多為流行音樂、古典音樂、國樂、爵士樂、新世紀音樂(New Age Music)等等,相較之下世界音樂的自製出版偏少,也多屬獨立唱片公司或學校藝術相關系所的獨立自製,如:風潮唱片出版聯合國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經典「瑰寶系列」之維吾爾木卡姆與蒙古長調民歌、大大樹音樂圖像製作雲力思(Inka Mbing)《ga ga》專輯。臺南藝術大學亞太音樂研究中心自製的《Gamelan Santilaras迷人和諧的甘美朗樂音》專輯與《春之海》日本箏樂專輯等,而《春之海》更入圍2011金曲獎傳統藝術類「最佳傳統音樂詮釋獎」,這也是國內大學首次由學校自行正式發行的世界音樂CD。
造成臺灣世界音樂代理多於自製的可能原因有三:第一是世界音樂之素材取得不易、成本高昂,加上願意在全球各地親自蒐集音樂的專業人士稀少,導致臺灣唱片公司不願意自製,而改以代理方式,終究代理還是較為容易且節省成本;第二,臺灣缺少能利用世界音樂之元素進行創作或結合其他音樂類型演出的編(作)曲或演奏之專業人才,更何況在臺灣的世界音樂表演人士也如前所述,多以教學推廣為主且團體流動率大,故要固定製作錄音實屬不易;第三,民眾對於世界音樂和文化的認知不足,這樣類型的有聲出版現在仍只有特定市場族群,且目前消費型態的改變,民眾取得音樂的管道大多透過網路,世界音樂的有聲出版價格通常也比較昂貴,無法吸引民眾購買,造成唱片公司更是不願自製有聲資料以減少支出。
從各唱片公司的世界音樂出版類型來看,可略分為傳統民族音樂與具民族特色之跨界音樂,前者是完全按照各民族傳統音樂之原本表演形式及曲目為主;後者則結合民族音樂與各種音樂型態之創作或改編曲目。而其中又以歌唱、舞曲和器樂的出版品種類最為豐富。以舞曲來說,除了一般傳統的舞蹈音樂之外,也有配上爵士樂、搖滾樂,甚至是改編為電音舞曲的版本;在器樂上,常見的有獨奏、重奏,或是與其他樂種相互結合(如尺八與管弦樂團、印度音樂與爵士樂團等等),另外以西方樂器如薩克斯風、小提琴等模仿某一民族樂器之演奏法,再加以其他樂器做即興演奏的方式也是其中之一。
從這些形式我們可看出,世界音樂在有聲資料的出版上呈現出平等共存與多元思維的現象,某些在我們認知中被認為是「音樂」的聲響,實際上可能是一種溝通的語言或是宗教的唱誦,藉由現代科技模仿、重現,並使用大家所熟悉與流行的音樂模式時,便產生一種跳脫僵化思維的新音樂型態;同時也使得傳統音樂得以被記錄與重現,成為現代人一種新型態的文化資產。

│商業化與流行化的世界音樂
然而在目前的資本主義社會體系中,這些原本屬於口耳相傳的民族歌謠、宗教唱誦、樂舞型態與傳統戲曲,卻必須要靠著所謂流行文化、商業手段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的包裝下,成為一種消費式的商品,才得以被一般大眾所接受、支持與聆聽。
從各大唱片銷售點所看到的世界音樂有聲資料,大致上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發展中國家,因經濟的發展促使廣播唱片業蓬勃發展,直接刺激本土與傳統音樂成為都會流行音樂,例如上揚唱片公司所出的「熱力舞動系列」,收錄自南美洲到非洲的各種舞曲類型,這些舞曲也多是我們熟知的森巴、騷莎、雷鬼、恰恰等;第二,西方主流文化對其他文化的驚豔與學習,例如上揚所代理之Putumayo World Music所出的「非洲夢鄉」專輯,尋找現在流行音樂類型的源頭,傳達給全世界;第三,在制式化的爵士、搖滾、電音舞曲中滲進些微的異國元素,使得普羅大眾得以窺探的世界音樂文化。
從一個較為樂觀的層面來看,商業性手段增加了世界音樂的聆聽人口,真正愛好者得以透過這些商業音樂中的蛛絲馬跡尋找來源,而成為「真正」的世界音樂聆聽者;一些帶有文化特色的嚴肅音樂,也可藉由商業銷售進入國際市場,如大家熟知的阿美族郭英男夫婦所唱的《飲酒歡聚歌》,藉由英國Enigma合唱團取樣混製成流行音樂型態,讓世界都知道了阿美族的自由對位式複音音樂。更重要的是,讓臺灣人重新認識原住民音樂的豐富與優美。因此,現在世界音樂的有聲資料出版,對於現代人和他們所不熟悉的異文化,究竟是利或弊,端看我們必須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了。

│結語
這些年來,臺灣各級政府對於世界音樂活動的推廣不遺餘力,也促使民間對世界音樂的興趣與投入,越來越多的民間組織從事世界音樂的推廣,使得更多民眾參與世界音樂的欣賞與演出。也由於臺灣地理位置、文化背景以及社會結構的改變,儘管我們可以很容易的聽到來自世界各國的音樂型態,但亞洲音樂一直是演出主軸,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音樂文化,近年更是受到大家矚目的焦點。
儘管臺灣早已經是國際社會的一員,然而所謂的國際社會不過也只停留在以歐美為主的概念,對於非洲、中南美洲,甚至是東北亞以外亞洲國家文化體系的了解,卻是呈現出一種無知或嚴重不足的狀態,往往導致世界音樂在發展過程中,仍然有著許多待解決的困難。例如少部分的大專院校較注重世界音樂的課程,但大部分的系所仍以西方古典樂與國樂為教學主軸,世界音樂的開課情況並非想像中的普及;即使中小學音樂課程中涵蓋了世界音樂的篇幅,但由於教學資源與師資嚴重不足,造成世界音樂教學通常有名無實;大部分縣市政府文化局缺乏音樂行政專才,更何況是對世界音樂的了解,也因此必須借力於民間組織來規劃活動方向及內容。
雖然臺灣在世界音樂的發展過程中仍然面對許多的挑戰與困境,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在各級政府機關、大專院校、民間組織與團體的努力之下,我們的確看到了世界音樂在臺灣的成長。也或許因為臺灣在世界音樂發展過程中的不完美,而讓我們有著更大的努力空間,去期待世界音樂綻放出更繽紛多彩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