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符編織的文化宣言──日殖中期反殖民團體的社會運動歌曲創作始末

Modern/Contemporary Soundscape of Taiwan: In Search for the Voice

文———林暉鈞
《藝術觀點ACT》49期,2012年1月出版

一│齊唱文化所啟發的史上第一首社運歌曲
1920年10月底,臺北市馬場町的練兵場內外萬人鑽動,人群間的學生團體不時賣力齊唱振奮人心的日本軍歌,這是自日本據臺以來所帶來的「齊唱文化」【註2】之一。隨即,一架伊藤惠美五式雙翼螺旋槳飛機,自平地揚起陣陣塵土後拔天飛起,現場所有人仰天摒息,全心注視那架空中大鳥,駕駛者「鳥人」【註3】謝文達在空中進行了19分鐘的飛行特技演出後,博得滿場喝采。其後,年輕學子的飽滿歌聲繼續高昂,歡送飛行員前往總督府接受中久邇宮殿下的皇室銀杯賞賜。
午後一時,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之樂隊和稻江應援團等團體,以自動車搭載、陪同謝文達回到臺北練兵場,為到場觀禮的學生們說明飛機的滑行及飛行常識,學生們團繞飛機,並高唱自行創作的日語應援歌;繼之,千百人簇擁著臺灣第一飛行家謝文達,以搭乘自動車繞行市區並燃放鞭炮之方式熱烈慶祝。【註4】
斯時,以大稻埕名士身分參加謝文達氏臺北首航盛會的蔣渭水(1890-1931),【註5】在整個活動中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振奮之情,他不但與謝文達、飛機、民眾合影,也大聲唱和著「在北本島人學生聯合應援團」的應援歌曲,【註6】並且深受此齊唱文化的感動與影響。【註7】此外,為了響應另一「稻江應援團」的會員招募活動,蔣渭水更以大安醫院為聯絡處,數度在他旗下的春風得意樓召開謝文達歡迎會,甚至還以招募會員的方式提供入會會員用餐。《臺灣日日新報》遂以謝氏在殖民母國的飛行競賽中,超越日本飛行員的技術,強調其「從事於乾坤一擲飛行事業,置身家性命於度外,孰謂本島人多貪生怕死之徒哉?孰謂本島人無舍身奉公之觀念哉?」【註8】真有為臺灣人爭一口氣之壯志豪情。
受到這一波「鄉土訪問飛行」事業的鼓舞,蔣渭水等人遂大舉響應全臺首度募款購機活動,目的即在購置一架命名為「臺北號」的伊藤29型全新飛機,這也是史上第一架「臺灣人的飛機」。就在這全島性的募款、聯誼、講演和各式聚會中,全島逐漸串連起爭取臺灣人權益的反殖民運動情誼,更於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成功創辦了臺灣議會設置請願同盟、臺灣文化協會等組織,發展出日殖中期風起雲湧的反殖民運動。

二│1921年文協創設的《臺灣文化協會會歌》
從文獻史料來看,蔣渭水在1920年間發起謝文達的應援活動,以及結識林獻堂且加入臺灣議會請願運動之前,他對社會運動是少有參與的;因而,此際之應援,誠然是蔣渭水踏入反殖民運動的催化劑,【註9】而他在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前夕寫下的《臺灣文化協會會歌》,也成為了臺灣史上第一首由臺人作詞的政治社會運動歌曲,具體發揮啟迪民智及凝聚抗日共識之功能,是1920年代政治運動的先聲。
這首《臺灣文化協會會歌》係1921年7月蔣渭水籌創臺灣文化協會時,去函霧峰向林獻堂報告籌畫臺灣文化協會諸事,及邀請參加發會式的信封中所附之歌詞。他在信中希冀林獻堂能於近日北上統理發會式諸事,並願提供大安醫院為諸同志出席發會式前免費投宿之用。【註11】不過,由於斯時林氏正逢祖母喪之丁忧,發會式當日並未親身前往,而責成草屯聞人洪元煌北上,於林獻堂受公推為總理後代理就任與致辭。【註12】

●───《臺灣文化協會會歌》【註11】
詞:蔣渭水 原曲:勇敢なる水兵【註13】
發表於1921年7月
一、
我等都是 亞細亞 黃色的人種
介在漢族 一血脈 日本的百姓
所以天降 大使命 囑咱緊實行
發達文化 振道德 造就此才能
二、
欲謀東洋 永和平 中日要親善
我等須當 作連鎖 和睦此弟兄
糾合東亞 諸民族 締結大同盟
啟發文明 比西洋 兩兩得並行
三、
可免黃白 起戰爭 世界就和平
我等一舉 天下利 豈可自暴棄
但願最後 完使命 樂為世界人
世界人類 萬萬歲 臺灣名譽馨

歌詞作者蔣渭水,在致函林獻堂所附的《臺灣文化協會會歌》歌詞一旁,還附註了「右記之歌祈與貴地諸先生研究吟味訂正之為盼」數語。細觀內容,其書寫策略呈現他身為醫生的職業慣性──由人種與血統的科學事實──意圖客觀鋪陳其論述;這在他的幾篇名作如〈臨床講義〉、〈廣義的衛生論〉、〈臺灣文化協會創立經過報告〉、〈我的主張〉等文章內均多次提及,表達出詞家貫以「種族/血統」之天然條件來對抗「文化/國籍」之人為政體的書寫策略。
歌詞中所謂:「天降大使命」、「我等須當作連鎖」、「締結大同盟」以及「樂為世界人 世界人類萬萬歲 臺灣名譽馨」等語,刻意地將臺灣人地位提昇至世界民族之一的高度,希冀藉著勝任「中日要親善」的和平使者職務,將臺灣人的存在價值比肩至國際級,而非屈居於殖民體制下的「憨奴才」角色,足見其充滿「大格局」觀的社會運動歌曲特色。
至於臺灣人是否足堪擔當此締結亞洲同盟與世界和平之「大使命」呢?此一觀念之推演,是蔣渭水1920年代,初涉反殖民運動時數度解釋、推廣的理念。首先,他在〈臺灣文化協會主旨書〉即認為:「臺灣海峽實在不但為東西南北之船舶所往來的關口,而同時又是世界思潮遲早將會合之處也」;【註14】在〈臨床講義〉則具體提出臺灣人的職業是「世界和平第一關門守衛」;【註15】更在〈文化協會創立經過報告〉提出:

想要祈求世界和平,必先締結亞細亞民族同盟;想要締結亞細亞民族同盟,必須謀求日華親善。想要謀求日華親善,必須驅使中華民族,同時也是日本國民,置身日華之間首當其衝的臺灣人,也是順理成章的理論吧。這樣看來,也不得不說:「臺灣人手裡握有世界和平的第一道關口的鑰匙」,這實在是一個意義深遠且責任重大的使命啊!【註16】

由是觀之,蔣渭水在〈文化協會創立經過報告〉文中所提之論,與會歌之創作概念最為接近。此外,他在〈我的主張〉一文中所言「因臺灣人既是中華民族又是日本國民」、「臺灣的統治是日華親善的苗圃、樣本」,【註17】皆係以此觀點為基礎的闡揚。
由歌詞第三段(葩)末段所言之「但願最後 完使命 樂為世界人 世界人類 萬萬歲 臺灣名譽馨」觀之,典型社會運動歌曲所蘊含「振奮人心」與「激勵未來」之目的是顯而易見的,在其吟詠與傳唱中尤能激勵民族意識的發揚,具有隱藏於文化運動當中的高度政治意涵,更得見斯時詞家為臺灣人民建立尊嚴,為反殖民同志施打強心針之意圖,也是渭水念茲在茲的傳播理念。【註18】

三│1923年議會請願運動的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歌》
臺灣自1895年改隸日本帝國以來,所謂的「島人」雖亦稱日本國民,【註19】然則帝國憲法所賦予之人民權力則有所不及,因而以特別法施行特別制度,臺人公民參政權乃大受剝奪;其中尤以「行政立法司法三權,蓋歸總督一人掌握」之情為甚,亦被時人視為「帝國立憲政治之一大污點」。【註20】是以,新一代臺籍知識菁英及社會中堅在林獻堂等人的推動下,於「六三法」撤廢運動放棄後,自1921年起,提出設置臺灣議會之請願活動,每逢日本帝國議會開議期間,即連署跨海至首都東京向國會及內閣陳請表意。
此議會請願活動自1921年第44屆帝國議會開議期間起,迄1934年止,共歷時14年計15回,誠然為日人統治期間時段綿延最長、參與層面最廣之臺人自發性參政活動;此舉不但被視為1920年代最重要的政治啟蒙運動之一,亦是集結臺灣反殖民運動菁英之濫觴。特別是因為主要鼓吹者在東京設立「臺灣議會設置期成同盟」後,所引發1923年12月間的「治警事件」,令一干政治受難者反受到「誰知到處人爭看,反似沙場戰勝歸」【註21】之英雄式看待,更加大幅提升了臺灣人參政意願請求的正當性,成為後繼政治運動發皇之觸媒。
1923年2月間,擔任第三回臺灣議會設置請願代表的蔣渭水、蔡培火、陳逢源等三人抵達東京後,數十位同志在該市若松町138番地齊集,以林呈祿為主幹向早稻田警察署提出成立「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並獲許可;【註22】斯時,留學東京並擔任《臺灣》雜誌編輯的臺灣青年謝國文,乃應時應景創作《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歌》,俾為請願運動集結與遊行等活動進行時眾人合唱之用。【註23】
謝國文(1887-1938),字星樓。【註24】出生於府城臺南,其父係前清秀才謝友我,年輕時即參加南部地區知名詩社「南社」,曾撰諷喻小說〈太羊禍〉,著有《省盧遺稿》行世。他於1915年間前往日本留學,1916年間考入早稻田大學預備科,後升入經濟部就讀;在東京加入新民會,繼而加入臺灣文化協會,並曾熱中於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自1923年《臺灣民報》創刊時即擔任報社職員,是1920年代擅古典漢詩與白話文學的反殖民運動知識菁英。1926年,謝國文返回臺灣後致力推廣傳統漢人社會裡的燈謎活動,亦曾與詩學文人黃文虎共同創立「醒廬文虎社」,提倡跨越新舊文學藩籬之文學思想,並致力於臺灣民間的漢文化教育。【註25】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歌》【註26】
詞:謝星樓
發表於1923年2月
一、
世界平和新紀元 歐風美雨 思想波瀾
自由平等重人權 警鐘敲動 強暴推飜
人類莫相殘 慶同歡
看 看 看 美麗臺灣 看 看 看 崇高玉山
二、
日華親善念在玆 民情壅塞 內外不知
孤懸千里遠西陲 百般施設 民意為基
議會設置宜 政無私
嘻 嘻 嘻 東方君子 嘻 嘻 嘻 熱血男子
三、
神聖故鄉可愛哉 天然寶庫 香稻良才
先民血汗掙得來 生聚教訓 我們應該
整頓共安排 漫疑猜
開 開 開 荊棘草萊 開 開 開 文化人才

在《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歌》歌詞中,從「歐風美雨 思想波瀾 自由平等重人權」、「民意為基」等語,可以見到詞家所要表達的一種新文化觀,是屬於臺灣新世代知識分子面對舊有傳統所發出的啟蒙觀,以及對殖民政府提出的人權觀。觀諸全詞,會發現這首以議會請願為目的之歌曲,其實真正在字面上主題的部分反而不多,僅有「議會設置宜」與「民意為基」二語較為明顯。而「日華親善」以下諸語,則明顯是一種運動路線的策略性運用,這種運用思維是斯時許多從事反殖民運動者的普遍認知,在1920年代蓬勃發展的社會運動當中極為常見。【註27】
誠如前文,臺灣人身處日本殖民統治之下,許多政策制度對生於斯長於斯的臺灣人而言,皆充斥著不合理的對待,於是他們發出呼籲,「孤懸千里遠西陲」的「神聖故鄉」,是「香稻良才」的「天然寶庫」,只要常懷「日華親善」的使命,必當能榮膺世界和平的文化人才;甚至,殖民地「島人」也將理所當然地取得應有的平等待遇,藉以脫離殖民統治之次等國民身分。就此論調而言,與前述有關蔣渭水的推論極為近似,足見此觀念是1920年代前期反殖民運動陣營中主要成員們的共識,經此社運歌曲的傳唱尤見分明。
值得一提的是,這首歌曲是在臺灣人在東京進行第三回(1923年2月22日)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時提出,其後在歷次請願運動中屢屢傳唱。該次請願除前述的蔣、蔡、陳三名代表外,尚有278人聯名提出請願書。其後,此案在同年3月12日排入眾議院請願分科委員會,幾經議員田川大吉郎和岡田氏委員等出席說明於日本國會,當地媒體也一再強調臺灣人以自動車在東京合唱《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歌》等歌曲遊行,更藉著謝文達駕駛「臺北號」在東京上空散布宣傳單的方式大受朝野同情,但國會最後仍以「不採擇」方式處理,【註28】為請願運動留下另一次的遺憾。

四│1926年文協美臺團的《美臺團團歌》
臺灣文化協會在1923年的第三次總會中,明訂「設立活動寫真」組織以進行文化思想的傳播工作;於是,擔任該協會專務理事的蔡培火,遂於1926年間籌募4000餘元購買了放映機,及七卷影片返臺播放。同年4月,文協「活動寫真部」(又名「美臺團」)成立,【註29】蔡培火因而創作《美臺團團歌》。此後,每逢美臺團電影開映前,便由辯士團員帶領觀眾合唱該團歌,讓愛家愛鄉的心靈相互交融;斯時,經常使現場聲浪雷動、深印人心,每每引為參與成員朗朗上口的活動歌曲。【註30】不過,根據蔡氏最後修訂的紀錄來看,《美臺團團歌》在1933年3月才完成最後潤稿而定調。

●───《美臺團團歌》【註31】
詞/曲:蔡培火
約發表於1926年間
一、
美臺團 愛臺灣 愛伊水稻雙冬割 愛伊百姓總快活
長青島美麗村 海闊山又高 大家請認真 生活著美滿
二、
美臺團 愛臺灣 愛伊風好日也好 愛伊百姓品格高
長青島 美麗村 海闊山又高 大家請認真 生活著美滿
三、
美臺團 愛臺灣 愛伊花木透年開 愛伊百姓過日美
長青島 美麗村 海闊山又高 大家請認真 生活著美滿

出生於雲林縣笨港的蔡培火(1889-1983),是日殖時期臺灣反殖民運動陣營的靈魂人物之一,尤其為南臺灣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推手。蔡氏於1906年就讀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畢業後遂依規定任教於公學校。他在1914年加入臺灣同化會後,於1915年離開教職,隨後在林獻堂等人的資助下赴日留學,就讀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理科。
蔡氏在1920至1930年代間,先後參與了《臺灣青年》創刊、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灣民報》、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以及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等反殖民團體之創立或推廣活動。1923年間,蔡培火因「治警事件」而遭殖民政府構陷入獄,與蔣渭水同在二審判處四個月徒刑,是所有入獄者刑期最重的。

五│1929年唱設白話文的《白話字歌》
1924年4月,因文言白話之爭所揚起的新舊文學論戰,是臺灣文學史上極其重要的文學革新運動;一年多以後,倡導白話文學的新文學派獲得優勢,臺灣社會於是更大幅度地接受了白話文體,從《臺灣青年》、《臺灣》到《臺灣民報》等刊物的文體演進,與大受歡迎的發行傳播,即可見到臺灣社會對於白話文學創作概念的積極成長。
斯時,文章應該為誰而作?思想應以何種語言而寫?成為新一代知識分子心中的重要思考議題;雖說1930年初期曾經發展出「臺灣話文」與「中國話文」之主體論戰,其後更延伸出臺灣第一波的鄉土文學風潮,終成臺灣新文學史上極其重要的創作元素,所謂的「白話字」亦因而綿延而成為當今書寫主流。
回顧臺灣社會運動歌曲的發展歷史,早在1929年間,誠然具有先見之明的蔡培火,即曾為宣傳「臺灣白話字」而創作出以臺灣話為詞的宣傳歌曲《白話字歌》,其詞作目的即在排除文字障礙以造福臺灣文盲。【註32】

●───《白話字歌》【註33】
詞:蔡培火
發表於1929年1月
一、
世界風氣日日開 無分南北與東西 因何咱的臺灣島
舊相到今猶原在 舊相到今猶原在
怪怪怪 因何會這樣 怪怪怪 咱著想看看
二、
五穀無雨未出芽 鳥隻無翅就會飛 人有頭腦最要緊
文明開化自然會 文明開化自然會
是是是 教養最要緊 是是是 咱久無讀書
三、
漢文離咱已經久 和文大家尚未有 汝我若愛出頭天
白話字會著緊赴 白話字會著緊赴
行行行 勿得再延遷 行行行 勿得再延遷

反殖民陣營間的媒體,為了公告史上首支推廣臺語白話字而創作的歌曲問世,特別在《臺灣民報》上以專文報導。文中提到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前輩蔡培火,決定今後將從事他懷抱了十幾年的宿志,即向臺灣人推廣臺語書寫與拼音的羅馬字運動。蔡培火強調,羅馬字運動是為謀「臺灣文化的發展和向上」與「普及臺灣人的知識」而倡導,並認為這是臺灣全體同胞「知識普及最捷徑」。【註34】
回顧白話文倡導歷史,其實早在1923年4月15日《臺灣民報》創刊號上,即以「設立白話文研究會宣言」為目的刊登〈唱設白話文研究會〉一文,【註35】此時的蔡培火則是擔任該報幹事兼臺灣支局主任一職,【註36】白話文的推廣自是其著力極深之處。

六│1929年橫跨社運與流行歌壇的《咱臺灣》
1929年4月,蔡培火再度發表個人編詞作曲的《咱臺灣》,詞曲中不但歌頌美麗島山川的秀麗景色,並唱出對臺灣的思念、讚嘆與疼惜,更流露出身為臺灣人的自尊與志氣。值得一提的是,本曲不同於一般僅止於讚頌景色的民謠來書寫,而是從鄉土認同的觀點強調臺灣主體意識。

●───《咱臺灣》【註37】
詞:蔡培火 曲:蔡培火 演唱:林氏好
發表於1929年4月
一、
臺灣臺灣咱臺灣 海真闊山真昂 大船小船的路關
遠來人客講汝粹 日月潭 阿里山 草木不時青跳跳
白鴒鷥 過水田 水牛背脊烏秋叫 太平洋上和平村
海真闊山真昂
二、
美麗島是寶庫 金銀大樹滿山湖 挽茶囝仔唱山歌
雙冬稻割眛了 果子魚生較多土 當時明朝鄭國姓
愛救國 建帝都 開墾經營大計謀 上天特別相看顧
美麗島是寶庫
三、
蓬萊島天真清【註38】 西近福建省 九州東北旁
山內兄弟尚細漢 燭子火換電燈 大家心肝著和平
石頭拾倚來相共 東洋瑞士穩當成 雲極白山極明
蓬萊島天真清

這首《咱臺灣》成曲之時,臺灣民間對於灌錄與發行創作歌曲的風氣尚未成熟,因此蔡氏及其同志、友人多僅能以口耳教唱方式流傳;直至1933-34年間,在古倫美亞(即Columbia的臺語譯音)唱片公司支持下,才以「流行歌」名義,由奧山配樂、古倫美亞管弦樂團演奏,並邀請了當時頗有名氣的流行歌壇女聲樂家林氏好演唱錄音,為1930年代的臺灣景物與觀景人心留下珍貴記憶。

七│1929年臺灣工友總聯盟的《勞働節歌》
1920年代,臺灣社會經過歐美與日本國內勞工運動風潮的吹拂後,【註39】自1927年起,便由反殖民運動團體共同在臺北、基隆、大肚、二林……等地,以召開紀念講演會或散發傳單的方式推廣慶祝該節日;至1928年與1929年間,透過臺灣工友總聯盟、臺灣民眾黨、文化協會與臺灣農民組合等團體的推廣,則更具有系統性之大規模活動。蔣渭水的另一首與社會運動有關的歌曲,便是1929年4月28日於勞動節前夕,由臺灣工友總聯盟名義發表在《臺灣民報》上的《勞働節歌》。【註40】
在臺灣工友總聯盟發表這首《勞働節歌》前夕,另有一插曲出現。根據《臺灣民報》的記載,該曲在公開發表前,曾遭到負責出版法令管理的警察單位,以「紅旗」與「強權」之字詞過於激進而予以禁止發表;隨後,臺灣工友總聯盟在刪除修改之後,方能如期刊登並印製歌單公開散布。【註41】

●───《勞働節歌》【註42】
詞:蔣渭水
發表於1929年4月
一、
美哉自由 世界明星 拼我熱血 為他犧牲
要把非理制度 一切消除盡清 記取 五月一日良辰
二、
旌旗飛舞 走上光明路 各盡所能 各取所需
不分貧賤富貴 責任依一互助 願大家 努力一齊猛進

由歌詞寫作來看,詞作者蔣渭水延續《臺灣文化協會會歌》的詞風,以「自由世界」的格局起首,企圖提升臺灣人反殖民運動至國際水準的意念依舊分明。再強調這群工運鬥士為了勞工權利歷經高雄鐵工所、淺野水泥工場、臺灣製鹽與三井勞力糾紛等三大抗爭事件之後,【註43】仍舊懷有廢除不合理制度的熱忱,而這也是詞家認為今後勞工運動能夠持續走向光明路的主要動力。
在1920年代末期,勞動節慶祝活動已在全臺各地蔓延,不過,由於臺灣總督已遴換為川村總督與河原田總務長官,在日趨嚴密的殖民政壓策略下,勞工運動之形式更加險峻。殖民統治當局在嚴密的臨監與動輒中止、解散的行政處分中,頻頻對各慶典造成巨大威脅,甚至達到只要高唱《勞働節歌》就被解散的緊張局面;及至1930年間,臺灣工友總聯盟改以團體成員登山為名進行戶外集會,並合唱《勞働節歌》為示威運動,然其後竟仍被強制解散,且有11人遭到拘禁。【註44】
由是觀之,在那幾年間,這首緊貼著臺灣勞工運動目的與歷史脈絡的《勞働節歌》,確已成為當時臺灣勞工界紀念五一勞動節慶時必然齊唱的社會運動歌曲,其呈現出的反殖民意象,以及傳唱臺灣勞工者心聲的歷史意義實堪重視。

八│1931年臺灣自治聯盟的《臺灣自治歌》
由於反殖民陣營在1929年臺灣民眾黨第三次全島黨員大會中左右兩派意見衝突加劇,致使團體陷入再度分裂的危機;次年8月間,楊肇嘉、林獻堂、葉榮鐘等右派人士,分別於臺南市及臺中市舉行「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發起人磋商會議」。【註45】會後,則在同月17日由75名發起人聯名,假臺中市醉月樓舉行發會式;【註46】至此,反殖民陣營宣告正式分裂。此後,原為同志的兩方人馬各據立場相互對壘,甚至陷入一連串路線爭辯與大眾爭奪的文宣肉搏激戰。【註47】
依照蔡培火的自述,他雖自始即為臺灣自治聯盟創立之提倡人,但亦曾對主要籌組者如楊肇嘉等人明言,為了繼續辦理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他個人只推動聯盟的成立事項,絕不為幹部職責。【註47】然而,由於蔡氏過去曾有創作社會運動歌曲的經驗,為能藉運動歌曲再次振作反殖民團體成員間之高昂氣氛並促進團結,遂有為聯盟撰寫《臺灣自治歌》之議。
據載,蔡培火曾在1925年治警事件二度入獄期間以「阮是開拓者,不是戇奴才」為訴求,草擬《臺灣自治歌》,然筆者發現,蔡氏之歌詞創作手稿記載為1931年4月13日,而其同日之日記上,則以自東京搭船返臺為背景,詳述:「自上船後到今晚海面非常平穩。我坐這麼多次船是罕得遇著,大家非安樂過日。我在這幾日中又作一首歌,名叫『臺灣自治歌』,歌詞是在東京出發幾日前作的,樂譜是在此船裡時作的,可是恐需大修捨」。【註49】由此可知,《臺灣自治歌》理應在1931年4月間脫稿方是。

●───《臺灣自治歌》【註50】
詞/曲:蔡培火
發表於1931年4月
蓬萊美島真可愛 祖先基業在
田園阮開樹阮栽 勞苦代過代
著理解 著理解 阮是開拓者 不是憨奴才
臺灣全島快自治 公事阮掌是應該
玉山崇高蓋扶桑 我們意氣揚
通身熱烈愛鄉血 豈怕強權旺
誰阻擋 誰阻擋 齊起倡自治 同聲直標榜
百般義務自都盡 自治權利應當享

身為反殖民團體陣營中右派之主要人物,蔡培火對於臺灣社會運動的推展有高度熟悉感;從臺灣議會設置請願、《臺灣民報》發刊、臺灣民眾黨創立,直到臺灣自治聯盟的創設,相關活動均見其身影;因此,談起臺灣人民權利的爭取脈絡,蔡氏自有其清楚概念。
以《臺灣自治歌》歌詞為例,從祖先的基業談起,強調臺灣人應為土地主人的概念,具有高度說服力,既然「田園阮開樹阮栽 勞苦代過代」正當性十足,則理當引伸出「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之重要理念。由此續唱「臺灣全島快自治 公事阮掌是應該」及「百般義務自都盡 自治權利應當享」等語,可說已成功地表現當時政冶社會運動倡導「臺灣人當家做主」的主體意識。
有趣的是,臺灣第一高峰──玉山,以海拔3952公尺的高度超越日本國內聖山──富士山(主峰海拔3776公尺),因而對身為殖民地次等國民的臺灣人來說,有其「超越」內地人的實質意象。於是,蔣渭水的《暮鼓晨鐘》、謝國文的《臺灣議會設置運動請願歌》,以及此處的《臺灣自治歌》都明顯藉其高度來壓蓋扶桑之島,為傳唱者形塑更為具體的精神象徵。
時序在進入1930年代之後,受到臺灣總督府改變了治臺策略,軍國主義下的殖民統治高壓氣氛日漸張熾,致使臺灣各地的社會運動顯得相對沈寂而處處碰壁;然而,1920年代社會運動所開啟的「臺灣人意識」並未停歇,延伸至1930年代後,反倒刺激了另一股社會文藝力量與庶民流行風潮的迸發,甚至開創了臺灣史上第一波臺語流行歌蓬勃發展的黃金期。是以,這些目前已知最早具有廣泛流傳,及政治意象的社會運動歌曲,不但為臺語歌注入崇高的精神理想,同時也成為臺語創作歌曲的先聲之作。

註釋】
1.本文所指「臺語」,係以本文所指年代──日人殖民統治臺灣時期──所專對之河洛語而論;例如,陳君玉即指稱以該語所灌錄之作品為「臺語片」、「臺語流行歌」等,詳見陳君玉,〈日據時期臺語流行歌概畧〉,《臺北文物》第4卷第2期,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5年8月,頁22-30。
2.日人來臺後,帶來了過去臺灣漢人社會較為罕見的團體齊唱歌曲文化;日人平時在餐聚、集會、典禮或軍隊中,習以創作各式歌謠,在群體中齊唱來鼓動氣氛和振奮人心。例如:早期的《勇敢的水兵》、《臺灣音頭》、《臺北州青年歌》等,日後更有《臺灣行進曲》、《軍艦行進曲》與《鄉土部隊勇士的來信》等,相關歌曲不勝枚舉;到了戰爭時期,甚至連臺灣知名流行歌《望春風》、《雨夜花》與《月夜愁》等曲子,亦分別被日人進行改編而成《大地は招く》、《譽れの軍夫》與《軍夫の妻》等軍國主義歌曲,藉以達到利用人們傳唱來宣揚教化與動員社會力量之目的。
3.在飛機乍現於世的二十世紀初,日本社會及媒體多暱稱飛行員為「鳥人」。
4.記者,〈謝氏飛行之應援〉,《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11月1日,漢文版。
5.蔣渭水,字雪谷,曾以其醫師出生的身分為文著作逾20萬言,一生中倡設多起臺灣第一;諸如臺灣史上第一個全島性文化組織「臺灣文化協會」、第一份臺灣人的報紙《臺灣民報》、第一個現代化政黨「臺灣民眾黨」,以及第一個全島性的勞工團體「臺灣工友總聯盟」等事業,不僅是位憂國憂民且開風氣之先的社會運動家,同時也是在1920年代鼓吹臺灣人接受新世紀思潮的先覺者。
6.黃信彰,〈臺灣空運文化的立體新世界〉,臺北:臺北文獻委員會,2007年10月,頁30、35。
7.例如,蔣渭水曾回憶聽到幼年囚們舉行新年式時,齊唱《君代歌》和《年始歌》時的感動:「我在房裡聽了,追想我的初學時代的事跡,懷感很深,想要與他們合唱,恐受獄吏遣責,只是呻吟在口內而已。」蔣渭水,〈入獄日記(續)〉,《臺灣民報》第2卷第8號,1924年5月11日,第12版。
8.記者,〈謝飛行家祝宴〉,《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11月5日,漢文版。
9.黃信彰,〈臺灣起飛 1920.10.17.〉,《自由時報》,2007年10月16日,第15版。
10.蔣渭水手稿,〈致林獻堂信函〉,1921年7月。該信函手稿目前由收藏家林于昉收藏。
11.林柏維,《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出版社,1998年1月,頁69-70。
12.本歌詞取自《臺灣文化協會會歌》蔣渭水手稿,出處同〈致林獻堂信函〉。
13.蔣渭水在《臺灣文化協會會歌》手稿中註明「常情用黃海戰之譜」,該原曲又稱《勇敢なる水兵》,為日清甲午戰爭時(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中遭到清國定遠艦擊沈的松島艦上受傷水兵三浦虎次郎之現場描述情形。
14.〈臺灣文化協會主旨書〉,收錄於林書揚、王乃信等編譯,《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1冊,頁189。
15.蔣渭水,〈臨床講義〉,收錄於黃師樵編,《蔣渭水全集》,臺北:蔣渭水烈士大眾葬葬儀委員會蔣氏遺集刊行會,1931年10月,頁384。
16.蔣渭水,〈文化協會創立經過報告〉,收錄於黃師樵編,《蔣渭水全集》,臺北:蔣渭水烈士大眾葬葬儀委員會蔣氏遺集刊行會,1931年10月,頁372。
17.蔣渭水,〈我的主張〉,收錄於林書揚、王乃信等編譯,《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冊,頁129。
18.倘由字句的聲律規則來看,該詞字句工整,以古典漢(臺)語發音時更能顯示其和諧的韻腳,例如第一段的「種」、「姓」、「行」、「能」,第二段的「平」、「善」、「兄」、「盟」、「行」,以及第三段的「爭」、「平」、「命」、「人」、「馨」皆有文字上的押韻或協韻設計,充分完備了作為歌曲的吟唱條件。黃信彰,〈古典文學的應用與抵抗──蔣渭水的文言散文與古典詩歌作品論〉,《北市大語文學報》第5期,臺北市立教育大學,2010年12月,頁111。
19.日殖時期日人以此稱呼臺灣人民,而日本國人民則自稱為「內地人」。
20.蔡炳耀(一舟),〈關於請願臺灣議會敬告島內同胞〉,《臺灣》第4年第1號,1923年1月,頁4。
21.賴和,〈出獄歸家〉,收錄於林瑞明編,《賴和全集》漢詩卷(下),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6月,頁428。全文為「莽莽乾坤舉目非,此身拼與世相違,誰知到處人爭看,反似沙場戰勝歸」,作者賴和為治警事件時被捕入獄之受難者,本詩約略創作於1923年12月間。
22.編輯員,〈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の成立〉,《臺灣》第4年第3號,1923年3月,頁80。成立會議中並選任林呈祿、蔡惠如、蔣渭水、林幼春、蔡培火等五人為專務理事,鄭松筠、石煥長、陳逢源等11人為理事。
23.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具有啟發臺人的政治意識、促進臺胞團結與提高民族意識、打破總督府白色鐵幕、喚起中央政界的注意與同情、改變日人對臺人的觀感等多重意義。此間,自1923年創作起即貫穿該運動,並為每次請願時所有參與者必然齊唱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歌》,尤見其流傳層面之廣大。葉榮鐘,《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8月,頁200-217。
24.其筆名有柳裳君、醒如、都門浪人、省盧、小阮、空庵等。
25.黃佳雯,《謝星樓生平及其文學研究》,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頁80-91。
26.《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歌》,《臺灣》第4年第3號,1923年3月,首頁無編碼。
27.黃信彰,《傳唱臺灣心聲──日據時期的臺語流行歌》,臺北市文化局,2009年5月,頁14-15。
28.〈臺灣議會請願委員會〉,《臺灣民報》第1號,1923年4月15日,第17版。

  1. 葉榮鐘,《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臺北:晨星出版公司,2000年8月,頁362。
    30.〈文協活動寫真部出世〉,《臺灣民報》第101號,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民報社,1926年4月18日,第7版。
    31.蔡培火,《美臺團團歌》,搜錄於張漢裕主編,《蔡培火全集.雜文及其他》,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0年12月,頁287。
    32.本文有關謝國文與蔡培火創作的社會運動歌曲之論,部分曾發表於拙著《傳唱臺灣心聲──日據時期的臺語流行歌》,臺北市文化局,2009年5月,頁13-23,此處業經新史料之佐證而作部分修改,特此說明,敬請先進明鑑。
    33.此處所錄歌詞為1929年《臺灣民報》首次公開發表時之版本,此版本並與日後蔡氏個人修改後所錄之版本略有不同,主要係發音用字選擇和各段最後一句複唱時之差別。〈羅馬白話字普及運動 蔡氏已作成宣傳歌〉,《臺灣民報》第243號,1929年1月13日,第3版。
    34.〈羅馬白話字普及運動 蔡氏已作成宣傳歌〉,《臺灣民報》第243號,1929年1月13日,第3版。此際,蔡培火不但創作《白話字歌》宣傳白話羅馬字,還編寫羅馬字課本,日後更出版了《國語閩南語對照常用辭典》等作品,其用意即在教導臺人使用臺語,並為臺語文學的紀錄與傳承留下最根本性的語文基礎。
    35.〈唱設白話文研究會〉,《臺灣民報》第1號,1923年4月15日,第29版。《臺灣民報》提出「欲啟發臺灣文化 作創刊本報的紀念事業」為標語,明訂「研究白話文以普及臺灣之文化」為創會宗旨,闡述「提倡白話文要做社會教育的中心」與「普及三百六十萬臺灣同胞的智識」。回顧《臺灣民報》在長達二十餘年(1923-1944)的獨立發刊運作時期,均擇白話文作為唯一推廣、使用之文式。
    36.〈本社職員〉,《臺灣民報》第1號,1923年4月15日,第30版。
    37.蔡培火,《咱臺灣》,搜錄於張漢裕主編,《蔡培火全集.雜文及其他》,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0年12月,頁280。
    38.在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所發行的宣傳歌單上,蔡培火原作之詞已作了不少變更,例如,「蓬萊島」一詞即更改為「高砂島」,蓋高砂島係日人昔時稱臺灣之慣用語。
    39.自1884年起,美國勞工團體開始提倡勞動節的設立;兩年後,1886年5月1日勞工們以爭取每日8小時工時為主要議題,全美聯合發起同盟罷工與示威遊行並獲得重大勝利,因而明訂該日為勞動紀念日。1890年起,該勞工爭取權力之活動迅速散播至歐洲各國而得到廣大迴響,日本勞工團體也在1920年間與社會思想團體結合,經過幾度遊行宣示與官署鎮壓,最後終於在國內普及了此揭勞動權利保障觀念,並延展到殖民地臺灣社會。〈世界五一節的概史 其普及之速令人可驚〉,《臺灣民報》第206號,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民報社,1928年4月29日,第8版;〈五一節小史 勞働者勝利之日〉,《臺灣民報》第258號,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民報社,1929年4月28日,第8版。
    40.黃信彰,《工運 歌聲 反殖民──盧丙丁與林氏好的年代》,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10年10月,頁102。
    41.〈勞働歌被禁原因〉,《臺灣民報》第206號,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民報社,1928年4月29日,第2版。
    42.《勞働節歌》,《臺灣民報》第258號,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民報社,1929年4月28日,第5版。
    43.劉寧顏總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社會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7月,頁1095-1100。
    44.蔣朝根編著、黃信彰編校,《在最不可能的時刻──蔣渭水留真集》,臺北:臺北市文獻會,2006年12月,頁148。
    45.〈臺灣地方自治聯盟中南部發起人磋商會 發會式決定十七日〉,《臺灣新民報》第32號,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新民報社,1930年8月9日,第4版。
    46.〈地方自治聯盟舉行盛大發會式 午前中發起人總會 議事皆照原案通過〉,《臺灣新民報》第327號,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新民報社,1930年8月23日,第3版。
    47.例如臺南勞動團體同盟會在1930年代印製之〈舉辦撲滅地方自治聯盟大講演會預告〉傳單等文宣書影即是;詳見黃信彰,《工運 歌聲 反殖民──盧丙丁與林氏好的年代》,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10年10月,頁106-111。
    48.蔡培火,〈日記.1930年8月17日〉,搜錄於張漢裕主編,《蔡培火全集.家世生平與交友》,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0年12月,頁144。
    49.蔡培火,〈日記.1931年4月13日〉,搜錄於張漢裕主編,《蔡培火全集.家世生平與交友》,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0年12月,頁170。
    50.蔡培火,《臺灣自治歌》,搜錄於張漢裕主編,《蔡培火全集.雜文及其他》,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0年12月,頁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