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〇、六〇年代臺灣韓國國際展覽雙年展

1950 and 1960’s Taiwan-Korea Biennale of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文——文貞姬

《藝術觀點ACT》99期,2024年10月出版

前言

在今天 「威尼斯雙年展」——韓國館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著對當代藝術現代化和國際化趨勢的挑戰和回應。此外,臺灣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國際展覽。韓國藝術的「現代化」與「國際化」議題,尤其是隨著一九四九年韓國美術展的成立而發展。

「大韓民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國展」,是一九四八年政府成立後,由文化教育部(簡稱「文教部」)於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二日所發佈的第一號公告所制度化的美術競賽。由於在文部科學省內成立了美術分會,並制定了展覽規範,「國展」最初以官方展覽的形式出現。作為一個展覽,「國展」在評審的遴選和作品的挑選上受到了爭議和喧囂,逐漸出現了藝術家協會。最後,國展的權威性逐漸消退,最後一次展覽於一九八一年舉行。

韓國藝術中心成立於一九五四年七月,旨在支持藝術創作活動,並優待藝術家以發展韓國的藝術。韓國藝術中心是根據一九五二年八月頒布的《文化保護法》成立的,根據《韓國藝術院法》第二條,韓國藝術院的職責是「作為國內外藝術家的代表組織,就藝術的推廣政策提供意見和建議,支持藝術創作活動,進行國內外藝術交流,舉辦藝術活動,並頒發獎項」。這項全國性的藝術推廣政策背後,是美國在韓戰後對軍事經濟建設的援助,這也對文化藝術產生了些微的影響。

受到國際化影響:新與舊的更迭

一九五三年,美國在韓國和臺灣成立了美國新聞總署(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簡稱「USIA」,一個聯邦行政機構和公共關係組織,是作為戰時新聞辦公室的繼任者而成立的)和美國新聞處(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簡稱「USIS」),為廣播服務、美國書籍的發行、展覽的組織和冷戰體制下的英語教育提供支援。美國的這項外交政策也促進了韓國藝術的現代化與國際化。自一九六一年起,美國國際文化協會的海外宣傳活動得到一九六一年《美國教育文化互惠法案》(United States Mutual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Exchange Act of 1961-〔Fulbright–Hays Act〕)的合法支持,對韓國的藝術文化產生重大影響。

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湧入美國繪畫,是由美國新聞處帶到韓國的,既有直接途徑,就是一九五七年的「八位美國藝術家」展覽,也有間接途徑,就是美國新聞局所執行的教育推廣計畫。最直接的途徑是「八位美國藝術家」,由西雅圖藝術博物館主辦、美國國際文化協會支持、韓國美國資訊處主辦,在臺灣,「美國版畫藝術展」(1957)由「美國畫家與雕塑家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ainters and Sculptures)籌辦,駐華經貿聯合辦事處主辦。【註一】

年輕的藝術家對國際藝術界的趨勢愈來愈有興趣,也愈來愈渴望了解國際藝術界的趨勢。一九五三年下半年,韓戰再起,藝術家組織「韓國藝術家協會」與「韓國現代藝術家協會」(簡稱「韓美協會」)的新舊衝突顯而易見。一九五七年,年輕藝術家成立了「現代藝術協會」,標誌著韓國藝術現代化的願望更加強烈。在全國性的展覽中,新與舊的摩擦與衝突表現為「寫實主義」與「抽象主義」,到了一九六〇年代,現代化的驅動力因為抽象主義而更加國際化。

在參加一九五七年韓國藝術家國際雙年展之前,埃倫.康南(Ellen Psaty Conant)女士選定的部分作品曾在美國紐約World House Gallery舉辦的「韓國現代繪畫展」( Contemporary Korean paintings)中展出。五月一日至九日,由現代藝術家協會在首爾美國公報館舉行的,二十多歲青年藝術家現代作品展,從中可一窺現代藝術的興趣與趨勢。

韓國藝術自一九五五年起即活躍於當地的國際舞台,知名或新進的藝術家都曾出國留學或前往西方國家。雖然其中有些藝術家在歐洲和美國進行短期研究,但留在西方的藝術家開始增加。軍事革命政府於一九六一年頒發給國展總統獎得主的歐洲研究旅行獎,是這些藝術家出國的一項獎勵。

從一九六一年的「巴黎雙年展」開始,韓國政府於一九六二年在馬尼拉舉辦了由韓美協會和文敎部主辦的「韓國現代藝術展」,一九六四年在日本舉辦了由韓美協會和公共事務省主辦的「韓國現代藝術展」,一九六六年在馬來西亞舉辦了由韓美協會和政府主辦的「韓國當代藝術展」,這些都是以「現代」為名的國際化交流。

在國際展覽時代開始的一九六〇年代,韓國首次參加一九六一年第二屆「巴黎雙年展」,比臺灣還遲,金昌烈(Kim Tschang-yeul, 1929-2021)、鄭昌燮(Chung Chang-sup, 1927-2011)、張成淳(Chang Sung-soon, 1927-2021)、趙容益(Cho Yong-ik, 1934-2023)等人都參加了。在當時身在巴黎的外交官、國際學生協會會長、藝評家李逸(Lee Yil, 1932-1997)與朴栖甫(Park Seo-bo, 1931-2023)的努力下,南韓參展的成功率大幅提升。

國際展覽的演變

臺灣比韓國更早參加首屆雙年展,從一九五七年參加「聖保羅雙年展」獲得經驗,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現為國立歷史博物館)成為支持文化交流的官方組織。與此同時,臺灣政府制定並公佈了憲法與附則,提供年輕藝術家參與的機會。(國立歷史博物館徵求青年藝術作品參加巴黎第二屆「國際青年藝術展」章程原文及其有關條文節要)

韓國從第二屆開始參加「巴黎雙年展」,到了一九六七年的第五屆「巴黎雙年展」(九月二十九日至十一月五日),柳景采(Ryu Kyung-chai, 1920-1995)在「西方繪畫」一文中做了總結:
巴黎現代與當代藝術博物館,來自五十四個國家的一千五百件作品 「令人眼花繚亂、目眩神迷、不道德、全然發光的藝術形式的坩堝,從教皇、關、到電發光,指出了今日世界藝術的方向」。巴黎雙年展的特色是為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藝術家舉辦最前衛、最具實驗性的藝術競賽。在韓國,繪畫和雕塑也有參展,但卻沒有大肆宣傳。【註二】

在今年的雙年展中,「巴黎雙年展」呈現的是一種新形式的擴展媒介,其特點是展示前衛和實驗藝術,是「發光藝術形式的熔爐,令人目眩且不道德」。

規模僅次於「威尼斯雙年展」的是巴西的「聖保羅雙年展」(São Paulo Biennale),該展創立於一九五一年,自一九六三年第七屆開始參加。日本自一九五一年起參加雙年展,臺灣自一九五七年起參加,南韓則遲遲未參與。與「巴黎雙年展」開放給年輕藝術家參與不同,這次雙年展開放給知名藝術家參與,他們都是全國展覽評審團的成員。此時活躍於法國的李應魯(Lee Ung-no, 1904-1989),獲得了榮譽獎。

二次大戰後至一九五〇年代,巴西經濟成長最為迅速,原因在於土地廣袤、人口稀少、天然資源豐富,加上開放政策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日本、中國、歐洲移民大量湧入,帶來許多投資機會與建設。與此同時,各城市也開始興建當代美術館,首都巴西利亞就是依照完整都市計畫興建的新城,其歷史悠久的美術館也是計畫的一部分。身為一個沒有深厚文化傳統的新興國家,巴西政府在推動文化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當代藝術被積極引進,富有的財團與政府合作推動藝術教育,並在各大城市建立美術館。「聖保羅雙年展」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誕生。

「聖保羅雙年展」的形式以早期的「威尼斯雙年展」為藍本,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巴西作品、國際作品、特別展覽。第一種主要是針對巴西藝術家或在巴西居住兩年以上的外國人,只要作品通過評審即可參展。第二個是國際性邀請賽,有現金獎,主要針對現代藝術。臺灣和南韓均有代表參與國際作品類別,臺灣有由其國家提名的知名藝術家特別展覽,但韓國則沒有。

臺灣在一九五七年首次參展後,為了準備一九五九年的展覽,當時的駐巴西大使李迪俊(1900-1981)寫信給祖國外交部,敦促外交部提交新法作品。身為外交官,李迪俊在「聖保羅雙年展」的藝術形式中呼籲「極端新派」,而事實上他強烈傾向非具象的抽象藝術。這封來自臺灣外交部的信被轉交給官方評選單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包遵彭(1916-1970),這些檔案在國家歷史博物館今年舉辦的「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二〇二四年二月二十一日至四月二十日)展覽中展出。

韓國的遴選是由韓國美術協會為中心的全國性展覽評審團與藝術家共同完成,與臺灣不同的是,臺灣是透過官方組織「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進行藝術品的遴選,韓國則是由政府主導的行政機關在海外展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這是國家級的活動。臺灣曾在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一年的「聖保羅雙年展」中獲得榮譽獎項,他們的藝術趨勢後來被稱為新浪潮藝術。韓國也有代表參加一九六七年第九屆「聖保羅雙年展」,國際展的開始標誌著現代藝術的交流。

不可忽視的是,像這樣以雙年展的形式參與國際展覽,是韓國藝術現代化的過程,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威尼斯雙年展」韓國館的設立奠定了基礎。歸根結柢,我們可以重新思考,現代化是邁向國際化的一次躍進,因為它是以一九五〇、六〇年代的國內展覽國展為基礎,經歷了新舊的對立,才成為全球性的藝術。

另外,國際造型及視聽藝術協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lastic and Audio-Visual Arts,以下簡稱「ISPAA」)是一個小型的私人組織,代替政府在「聖保羅雙年展」的背景下實現國際展覽。ISPAA舉辦的韓國展展期為八月三日至十二日,新世界畫廊由ISPAA韓國秘書處、中央日報和東洋電視台共同舉辦,這場來自巴西的國際親善展覽,展出十二位藝術家的二十幅版畫和十一幅油畫,以及十位詩人的兩件文學符號和具象詩歌的立體雕塑作品。日本則有十位畫家和雕塑家的十九幅繪畫和三件雕塑作品參展,另外還有一卷電子音樂磁帶。來自美國的兩幅版畫,以及葡萄牙和阿根廷的作品則因遲到而無法在開幕當天展出,巴西、日本、美國和韓國代表參加了小型群展。

今日韓國舉辦「光州雙年展」與「釜山雙年展」,是由早期以雙年展形式參與國際展覽演變而來。最後,不可忽略的是,積極參與這些國際展覽,是韓國藝術現代化的過程,對於「威尼斯雙年展」韓國館的設立貢獻良多。因此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當一九五〇、六〇年代臺灣與韓國藝術現代化邁向國際化時,韓國藝術現代化是邁向國際化的躍進。


註釋

1. 這段期間在臺灣,籌辦《美國版畫藝術展》的報導參考於「 美國版畫展定今揭幕」,《中央日報》(臺北:1957年1月10日),第4版。陳曼華,〈 新潮之湧:美新處(USIS)美國藝術展覽與臺灣現代藝術(1950-1960年代)〉,《臺灣美術》109期,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7,頁5-6。

2. 《韓國藝術期刊》第3冊(藝術文化史:1970 年),110頁。


文貞姬(Moon Junghee)
出生於首爾,畢業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獲藝術史博士學位。現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博士班副教授。身為東亞現代與當代藝術的研究者,她最近以一九五○、六○年代東亞當代藝術國際化的研究,策劃了展覽「亞洲之另類海」(Alternative Sea for Asia)(於韓國全南道立美術館,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