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 84. 流域治理.萬物身世——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

84期專題企畫

Watershed Governance, Life Experience of Living Beings: One Thousand Names of Zeng-wen River

■ 企畫——龔卓軍

《藝術觀點ACT》84期,2021年1月出版

■ 企畫──龔卓軍

「族人以最輕柔的方式利用河川。」浦忠勇在討論曾文溪上游的河川治理與公共性時,曾經如是說。在人類世與極端型氣候的處境下,如何以「最輕柔的方式利用河川」,已成了當代流域治理與地表臨界區(Critical Zone)研究中最急迫、最具挑戰性的公共議題。當代藝術從ZKM的「人類世計畫」、「關鍵區:著陸的科學與政治」,到吳瑪悧的「樹梅坑溪計畫」,到台北雙年展的「後自然」和「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對於地球科學來說,「臨界區」指的是非均質的近地表環境,在該皮層環境中,涉及岩石、土壤、水、空氣和生物的複雜相互作用會調節自然棲息地,並決定維持生命的資源的可用性,同時,它也涉及植被和水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並延伸至土壤圈,不飽和滲流帶和飽和地下水帶。「流域」研究,就是臨界區研究的典型議題。「流域治理.萬物身世: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專輯,從籌備中2022年Mattauw大地藝術季的「千重溪: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這個命題出發,自2020年上半年即展開超過半年的「獵人帶路」的曾文溪上游鄒族領域踏查行程,與「生活考古」的曾文溪中游考古遺址踏查計畫,尋找曾文溪的萬物身世。因此,這個專輯的第一部分橫跨了台南社區大學的流域課程、地方知識建構行動、地理學視角、水資源治理的工程與生態思維,也對流域的考古學意涵進行了跨領域的探索。第二部分則深入獵人與部落視野中的曾文溪上游家屋與獵徑,同時展現茶山國小教育域場衝突與曾文溪上中下游六個國小的流域編輯教育連線計畫成果。加上張景泓、陳伯義與莊榮華/楊湘文三組影像工作者的踏查影像編排,這個專輯希望以最輕柔的方式,書寫、訪談與攝影的藝術,碰觸當代最複雜最具挑戰性的生態政治、傳統領域、流域治理、與原民獵人文化問題叢結。


龔卓軍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藝術觀點ACT》主編


編輯台的話|流水下的歷史足跡  ■ 張郁晨

專題企畫

  • 流域治理.萬物身世──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 ■ 企畫|龔卓軍

流域篇│地理、地質與考古

  • 鷹的視角 ■ 攝影|張景泓
  • 流域課程、地方知識與行動建構 ■ 訪談|林朝成
  • 地理學視角下的曾文溪景觀 ■ 訪談|楊宏裕
  • 水資源的治理、工程與生態政治 ■ 訪談|蔡長泰
  • 地質紀念碑:曾文溪上游水工影像計畫 ■ 攝影|陳伯義
  • 流域、考古與土地的書寫 ■ 訪談|劉益昌
  • 汊港、海岸線──歷史的拾遺與再敘 ■ 訪談|許清保

臨界區篇│獵徑、家屋與教育

  • 臨界區.獵人帶路:從地方學到流域學的地方生態知識 ■ 文|龔卓軍
  • 溪流、獵人與傳統屋──鄒的文化拼圖 ■ 訪談|安孝明
  • 在家族、獵徑與創作間的往返之路 ■ 訪談|巴蘇雅.亞古曼
  • 映像鄒之屋:記憶/技藝重建術 ■ 文|陳冠彰
  • 《鄒之屋》影片劇照 ■ 導演|莊榮華 ■攝影|楊湘文
  • 在Hamo下山與水稻上山之間──曾文溪上游踏溯筆記 ■ 文|黃瀞瑩
  • 教育場域中的突穿連結與校長本事 ■ 訪談|鄭佩茜
  • 小事的邊緣 ■ 文|郭嘉羚

召集人|龔卓軍
主編|龔卓軍、林素幸、文貞姬、林巧芳、龔義昭、林暉鈞、林欣怡
專題主編|龔卓軍
企畫主編|陳冠彰、黃瀞瑩
執行主編|呂瑋倫
執行編輯|陳思宇、張郁晨
美術編輯|陳米爾、蕭涵云
美術顧問|羅文岑
義工|蔡政杰、林昱君、紀欣妤、王秀君、張徐帆、游珮怡、黃湘婷
藝術觀點ACT|84期,2021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