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台的話│太陽雨之後

Rainbow after Sunshower

文———陳嬿晴

《藝術觀點ACT》77期,2019年4月出版

 
台北觀點常常也等同於台灣觀點,這種「類權威」的情況,其實亦有礙台灣多元觀點,多元文化藝術的發展。因此以我而言,除了在創作上儘量觀照地域文化之外,這些年來在文字寫作上,也努力想表現一種比較「台灣的」風格語法觀點。——《台灣美術的南方觀點》

 

這是人稱「爐主」——李俊賢1995年時寫下的一段文字,李俊賢敏銳地指出「臺北=臺灣」的觀點,是對臺灣原本所具備的多種文化共存現象的忽視。由此,重掘在地、非主流的聲音成為了豐富臺灣美術史的途徑與起點。

奠基於對「多元」的關注,在本期的專題中,分別從柬埔寨、寮國、泰國、印尼、菲律賓等地的歷史條件、文化背景、藝術發展著手,反思冷戰在過去常以美蘇為核心的二元化架構,透過多個地區的經驗交互比較,以錄像、音樂、電影為觀察對象,建立起跨國、跨地域的全球史觀。在此,各地區如何思考自身?如何看待自己與主流一方的關係?如何連結自己與非主流的一方?藝術語彙如何成為這些思想的載體?

我帶著這些疑問,漫遊在有著太陽雨的國度,細嚼專題文章的內容,反思著爐主的話語,臺灣與東南亞的距離似乎不再遙遠。然而,該如何以批判視角重釋過去、審視現在、描繪出歷史多樣面貌的未來?我邁向了這條道路,持續踏尋著。


陳嬿晴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所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