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伯欣
《藝術觀點ACT》43期,2010年7月出版
一九九○年代後期以來,獨立策展人在台灣逐漸成為當代藝術的新興領域,策展人現象與同時期特定場域裝置的大行其道有關,裝置形式極仰賴作品在展覽現場的佈局,也等於間接確認了策展人的合法性。而提出場域特定性(site-specificity)的時代背景,則是游牧主體產生對地方(place)、空間(space)、地點(site)等種種製圖學式與地誌學式的拓樸,形成了近年來雜然紛陳的當代策展景觀。
■
盱衡今日當代藝術生產的場域,美術館、雙年展、替代空間、百分比公共藝術、文創產業、甚至學院,似乎築構起一個將創作生命納入全球策展工業生產鏈的帝國,但也可以由此重思場域的力量路徑,轉進當前將生命視為創作形式的暫時性場所。在這些臨界地帶,我們得以創造當代生命樣態的事件、繪製政略力量的地圖、想像改變世界的行動與未來性。
■
是以本次專題文章將以空間為關鍵字,作為索引帝國碎片的起點。蔣伯欣〈諸眾之眼:策展機器再批判〉一文以簡略回顧「策展機器」的框架,延伸出一觀看當代策展的方法。接著,我們以「策展機器」為討論文本,邀集相關創作者、社會運動者與學者,一同在嘉義玉山旅社舉行座談,試圖藉此臨界地帶的場域特性,將策展問題化,激發更多對於抵抗政略與戰術的思考。
■
除了現場感與事件,我們也邀請美術史家蕭瓊瑞〈台灣藝文發展與政府角色──自日治以迄當代的檢視〉宏觀策展機器在台灣發展的重要歷史脈絡;李鴻瓊〈生命政治、裸命、怪物──全球化時代的生命與抵抗〉則結合了嚴謹的學理分析與生動的文化觀察,提出對於當前抵抗政治的述評。邱誌勇〈從白色方塊到黑盒子,及其超越:論新媒體藝術的策展現實〉從現代主義白盒子(white cube)的視覺專政,探索新媒體藝術在策展實踐的潛能。龔卓軍〈犬樣的生命.赤子的目光:當代藝術的兩條逃逸路線〉反思學院教育與策展機器的辯證,並期待以實驗性的空間生產展開實踐。梁美萍〈「西九文化區計畫」──香港在地化的實踐〉就當前香港最火紅的文創大夢,提出個人對藝術園區深刻的觀察評析。此外,編輯台在本期也在封面拉頁設計了「生存遊戲」,讀者或可在遊戲中體會,在策展機器內生存與生產之間的箇中滋味。
■
上述文章組成的「策展機器」專題,將藉由對觀者諸眾的政治考察、身體與空間的權力部署,來探討生命納入展覽治理的主體化技藝與過程,當代藝術既面對策展機器的視覺治理,也藉策展機器的框架,關照生命在帝國控制下的種種例外情狀。由此,本專題將觀察當代策展機器在全球資本流動視域下的穿透、流變、踰越各種邊界,並反思抵抗如何成為可能──重繪流動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