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 66. Animate!動畫本體的當代性

66期專題企畫

Animate!動畫本體的當代性
Animate!The Contemporaneity of Animation Ontology

■企畫———林巧芳
《藝術觀點ACT》66期,2016年4月出版

專題導論

重探動畫存有論

文———林巧芳

在當代,重談動畫的本體,究竟意味著什麼?一般以為透過動畫的歷史軸承能看到動畫的全貌,但歷史終究是以定點的視角,預設一個觀看的位置或呈現一個有限的視域範圍,反而沒有給予我們對動畫進行更多的理解。面對史料的某種空缺,筆者觀察到,在動畫初期「frame」經常被視為一種戲法/技法,直到吉安納柏托.班塔希(Giannalberto Bendazzi)對此提出質疑。這個現象不僅涉及動畫存有論,同時也觸及動畫之於當代所展開的獨立自由精神。

對於本次策劃的動畫專題,我們企圖在當下的時空背景中,重啟動畫史料長期空缺對話的可能,也要觀察當代藝術家、影像工作者,如何以動畫為媒介作為新形式的探索。本文將先行追問蟄伏於動畫「frame」Animate ! 動畫本體的當代性之技術考察,接著,探問創作者如何以動畫的美學觀點,在當代的景觀中,走上一條超越實驗之路。

於本次專題,我們嘗試以觀察者的姿態,奠基於臺灣的動畫當代圖景中,訪談八位從事動畫影像的當代藝術創作者:從吳德淳、林泰州、謝文明、蔡旭晟到陳依純、張立人、許哲瑜、張徐展,他們不只承自「獨立動畫」精神,並在「獨立動畫」的思考脈絡下,以文化、話語、社會觀察、情感現象反思當前時代的問題。其中,還有一些創作者引起我們的好奇,他們不只選擇影展放映,同時也在美術館展出,這些作品展現的是:既拆解電影敘述的框架,又將當前時代破碎的訊息作為美學策略,同時以「投映」與「展示」的影像裝置概念,形塑一種複數影像之創作型態。具體而言,這是我們意圖從中理解他們何以透過動畫介面──反芻日常生活中的集體意識,以及又如何以「畫╱做出來的運動」回應他們所觀察的當下社會現狀。

在這多重提問中,首先,讓我們先回溯動畫歷史初期,重探潛伏於動畫製作術中「frame」的認知與定義方式。


專題企畫
Animate!動畫本體的當代性 ■ 企畫│林巧芳
重探動畫存有論:從動畫「frame」到「獨立動畫」■ 林巧芳
動畫家、動畫與內在的孩童:好萊塢動畫為例 ■ 戴芃儀
崩解與介於其間:束芋的《公眾便女》■ 賴雯淑
《攻殼機動隊》的後人類「獨身機器」(Machine Célibataire)■ 吳梓寧
當代華語動畫的跨界游移與回溯 ■ 余紫詠
動畫劇場中的回憶與紀念──從今敏《千年女優》到吳德淳短片動畫的影像敘境 ■ 游千慧
數位時代實拍與動畫的後設思考 ■ 林玲遠
微觀動畫身體:速寫「有影切片」動畫展 ■ 林青萱
繞過攝影機:以身為目,操干戚以舞 ■ 林欣怡
學習,是我的動畫術 ■ 高重黎
建築的觸視:動畫轉譯中的建築 ■ 龔卓軍

專題訪談
從《簡單作業》的醞釀到《大國民》之後的創作與思考──吳德淳 ■ 口述│吳德淳 ■ 整理│劉姿孝
《蘋果日報》裡的摯友搬演與重敘現場──許哲瑜 ■ 整理│編輯部
細緻肢解與大膽組織的驚悚動畫片──謝文明 ■ 整理│編輯部
擴延手工動畫的實驗靈媒──張徐展 ■ 整理│編輯部
鬼神與人共處的動畫世界觀──蔡旭晟 ■ 整理│編輯部


編輯台的話 │動畫:逐格躍動的步伐 ■ 編輯台

影像紙上展覽│《迴返:老松計劃》■ 企畫│張世倫 ■ 文· 圖│陳敬寶
影像評論 │影像的「迴返」與致意:試論陳敬寶的《迴返計劃》■ 張世倫
深水魚雷區 │自然與人 ■ 都市計畫與烏托邦主義的再思考 ■ 柄谷行人 ■ 譯│林暉鈞


特別企畫
草場地工作站「民間記憶計劃」專題 ■ 企畫│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鏡頭推開記憶之門──民間記憶計劃與紀錄片創作 ■ 吳文光
探進歷史是一種唯物的行為藝術──草場地工作站「民間記憶計劃」紀錄影像的實驗性 ■ 陸潔晶
記憶的典藏:杜克大學圖書館對民間記憶計劃的探索性收藏、整理和發表 ■ 周珞
持續造城擴築的動畫空間──張立人 ■ 整理│編輯部
動態影像與手感拼貼──陳依純 ■ 整理│編輯部
環境運動的抗議影像──林泰州 ■ 整理│編輯部


發行人│鄭德淵
召集人│孫松榮
主編│龔卓軍、蔣伯欣、孫松榮、林暉鈞、林欣怡
客座專題主編│林巧芳
企畫主編│林青萱
執行主編│陳乃慈
執行編輯│羅倩、陳含瑜
美術編輯│蕭佑任、陳靖宜、陳含瑜
義工│莊宗憲、尤俊弘、黃意恩、陳威儒、李思萍
藝術觀點ACT│66期,2016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