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 60. 當代的復形:戰後臺灣藝術的當代性

60期專題企畫

當代的復形:戰後臺灣藝術的當代性
Re-shaping Contemporary: Contemporaneity of Post-war Taiwanese Art

■企畫———蔣伯欣
《藝術觀點ACT》60期,2014年10月出版

「當代」在臺灣始於何時?「當代藝術」能否被視為西方影響下的全球化產物?
我們該如何看待「當代性」在藝術史的呈顯與遮蔽?當代性如非簡單地繼承美學現代性,那麼此時重探當代性,即非重溫啟蒙式的在場,而是在現代主義晚期的振盪、毀棄、叛亂、斷裂、終結等種種徵候中,閱讀1960年代以來臺灣藝術論述在戒嚴體制下的空缺與沉默,體現由當代性此一理論視域所構形的思想疆界。在現代主義的裂隙中,本專題將批判性地考察1980年代追求前衛、尖端、實驗的特定雕塑、繪畫、環境與評論,重新描繪當代性受容與拒斥過程中所隱匿的軌跡。


專題企畫
當代的復形──戰後臺灣藝術的當代性 ■ 企畫|蔣伯欣
臺灣當代藝術有歷史嗎?以戰後日、韓為參照起點 ■ 蔣伯欣
偕時而行──戰後臺灣水墨當代性的一個側面 ■ 郭璧慈
多重藝術語境的交織──重探「異度空間」與「超度空間」的歷史意涵 ■ 高愷珮
解甲,而非解放:三度空間存疑──一九八○年代臺灣前衛藝術的白盒子歷史語境與空間美學 ■ 高千惠
劇變年代下的求變與不變──一九八○年代臺灣早期後現代主義的出現與論述 ■ 陳佳琦
禁錮下的異彩與火光──李朝進創作中的游離與復回 ■ 整理│編輯部
東亞語境下的再詮釋──李錫奇現代版畫的開創性施為 ■ 整理│編輯部
突圍時代洪流的常民印記──廖修平的版畫創作歷程與思維 ■ 整理│編輯部
如露亦如電──楊英風、楊奉琛作品的光動態 ■ 整理│編輯部
行過八○──賴純純作品的形色向度與時代性 ■ 整理│編輯部


特別企畫
鬼魂的迴返 ■ 策畫|龔卓軍
驅魔與召靈之間:影像中的鬼魂徘徊學 ■ 龔卓軍
鬼神之旅:重窺現代性結構的敘述者 ■ 高森信男
摸骨算台灣當代藝術的前途 ■ 整理︱陳莘
耗到它投降,耗到它揪成一個故事 ■ 整理︱陳莘
談鬼魂只是藥引,而不是解藥 ■ 陳界仁 ■ 整理︱陳莘


專欄
開往當代的慢船 ■ 謝芳君
影像紙上展覽│在與不在 ■ 文.圖│張照堂
荒原,一個對抗者 ■ 王雅倫
影像的力量邏輯:記王信的報導攝影實踐 ■ 陳品君
收藏是一道光──洪瑞麟來自地底的光與丁學洙東海岸的陽光 ■ 李賢文
「台灣切片:在攝影機的彼端」論壇 ■ 整理|何思瑩、王熙杰、林素妤、謝以萱
21世紀關鍵詞彙編──媒體 ■ 櫻田和也 ■ 譯|墨科
本深末茂的教育進路 ■ 編輯部
權力意志與生命科學:尼采與德勒茲 ■ 陳瑞文
沖繩,那危險的補充 ■ 高俊宏
自然與人 ■ 柄谷行人 ■ 譯|林暉鈞


主編│龔卓軍、蔣伯欣、孫松榮、林暉鈞
專題主編│蔣伯欣
企畫主編│郭壁慈
執行主編│謝芳君
執行編輯│林秀娟、葉頌菁
美術編輯│黃怡婷、羅文岑
義工│張讓鈞、王築軒
藝術觀點ACT│60期,2014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