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 51. 現實的後像:重探臺灣七○年代

51期專題企畫

現實的後像:重探臺灣七○年代
Afterimages of the Real: Revisiting Taiwan’s 1970s

■策畫———李鴻瓊、蔣伯欣
《藝術觀點ACT》51期,2012年7月出版

「後像」一詞,原指涉意識到因身體的條件(視覺暫留)也扮演影像成像的因素,而發覺有別於古典視覺並不意識身體作用的視覺現象,本專題以此檢視七○年代產生自覺的視覺文化。「七○年代」為外交挫敗下鄉土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也是反思此前現代主義、學院主義的關鍵轉折時期,本專題將聚焦於此,重探視覺文化領域在現代主義敘事逐漸失效下的諸種外邊事件、影像的特異性、原初與共同體的想像、左翼與民間等諸種過去較少被關注的潛在議題,從回歸現實的脈絡探測當代性的可能。


專題企劃
照相、姿態與幽靈──一則隨想 ■ 張世倫
現實的後像:重探臺灣七○年代 ■ 策畫│李鴻瓊+蔣伯欣
七○年代在中間──臺灣後像的解.賦形 ■ 李鴻瓊+蔣伯欣
物體、身體、與形體──現代藝術在七○年代台灣的視覺轉形 ■ 蔣伯欣
七○年代的任何鄉土與特異成形──從張照堂與林惺嶽談起 ■ 李鴻瓊
牛車與不明飛行物──鄉土運動中的朱銘與洪通現象 ■ 盛鎧
花鼠仔的民族主義──一些有關保釣運動的思考 ■ 邱彥彬
建築演繹──林安泰古厝之搬遷、重建與再現 ■ 蔡秀枝
牴牾與契機──台灣七○年代吟唸與視見的藝術主體 ■ 陳有志
從實驗到紀實──張照堂的七○年代自述 ■ 張照堂
實驗─我的電影史 ■ 高重黎
台灣藝術中的現代主義起於何時?──以吳耀忠與七○年代為線索 ■ 龔卓軍
「蔣勳作為方法:重思一九七○年代《雄獅美術》」座談會 ■ 編輯部
「以文藝進行社會實踐──路徑、作用與限制」座談會 ■ 編輯部
七○年代台灣藝文相關年表 ■ 編輯部

 


專欄
編輯台的話│運動仍未結束 ■ 郭璧慈
影像紙上展覽│存在的靈光──姚孟嘉的攝影閱讀 ■ 企畫│張照堂 ■ 姚孟嘉 ■ 文│張照堂
當代藝術檔案.草圖集│喃喃 → 野生花園 ■ 方偉文
符號生產的機器──方偉文的物件宇宙 ■ 王品驊
虹膜實驗室│螢幕 ■ 陳傳興
行動彈藥庫│21世紀關鍵詞彙編──自主主義運動、政治 ■ 篠原雅武、矢部史郎 ■ 譯│墨科
世界無住屋│公園與街道的顛覆 ■ 市村美佐子 ■ 譯│林暉鈞
未來美術館│前瞻、熱誠與創造力思維──謝素貞的當代藝術經營觀察 ■ 編輯部
當代藝術│筆陣中的福魯克薩斯 ■ 高千惠
美學│德勒茲的音樂橫跨性 ■ 陳瑞文
藝育│枯樹花開──李肇修的藝術大學經營方法學

 


主編│龔卓軍、蔣伯欣、孫松榮、林暉鈞
客座專題主編|李鴻瓊、蔣伯欣
企畫主編│郭璧慈
執行主編|陳琬尹
執行編輯│陳沛妤、柯妙婷
美術編輯│蕭佑任、羅文岑
特別給力|邱俊達、高俊宏
義工│陳美靜、何銘偉、蔡旻真、傅明文
藝術觀點ACT│51期,2012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