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 81. 信與不信——另類療法的藝與術

81期專題企畫

To Believe, or Not to Believe – Arts and Approaches of Alternative Therapy

■ 企畫——高千惠

《藝術觀點ACT》81期,2020年4月出版

■ 企畫──高千惠

「另類療法藝術」是指當代藝術領域,某種作為巫術、宗教、科學對話的身體感知與感應行動,而後轉化成一種與「藝」、「術」有關的表現類型。在現代性與全球化所統御的藝術世界中,它以其返魅的地域性,成為當代藝術一支鹿鳴於野的類型藝術。

二○二○年仲春,在由地域性發展到全球化的病毒「肆疫」中,「信與不信——另類療法的藝與術」的專題規畫,即是從藝術作為身心治療的角度出發,觀察、整理、分析此類型藝術的創作態度與作品呈現方式。除了思考其文化論述與美學類型之間的脈絡關係,也再度測量了「地域性」與「全球化」的真實文化間距。在反堵科技文明被視為當代藝術未來指標下,另類療法的藝術之浮現,除了彰顯靈異文化的地位,也涉及當代區域文化面對藝術生產精神的矛盾處境。而它,恰恰與介於現實與想像之間的「奇蹟、祕密和權威」有關,是屬於一種具神祕性、現實性與政治性的藝與術。

此專題以〈複眼文明——有關奇蹟、祕密和權威的藝與術〉為導論,提出另類療法的「藝」與「術」之存在。在文化論述的架構上,林徐達的〈臆/術:醫學、巫術與藝術的療遇〉,乃以人類社會學的觀點,援引美拉尼西亞的超卜連島民與非洲阿贊德族人的巫術現象,其與精神疾患相似的妄想徵候,以及與藝術有關的「超聯想」精神狀態,提出三者之間所交疊的生理與思緒之安撫作用與療癒效果。王鏡玲的〈身體展演與靈性療癒——台灣民間信仰「通靈」現象探討〉,則從新興民間信仰的靈性體驗、通靈者個體化的修行實踐、通靈神話翻轉弱勢者身分的三個層次,陳述民間通靈儀式與靈性療癒的關係,並提出女乩歌舞的肢體象徵暨跨地域普渡式的信仰療癒,在精神上與當代劇場藝術的差異。陳聖元的〈神話系統、互文類比、現代意義:爪哇巫術醫療皮影戲「魯瓦旦」的三種討論途徑〉,以田野調查的行動,提出此「表演藝術」與療癒實踐密不可分的歷史性與當代性。

以當代展覽為實踐引例,黃海鳴的〈作為另類社會集體治療的藝術思維與實踐〉,以社會集體治療、展覽實踐與文化政策三個面向,提出台灣當代藝術在新南向政策下的生產內容與意義。作者以安森‧法蘭克(Anselm Franke)在台北雙年展策劃的「現代怪獸/想像的死而復生」為起手勢,闡述台灣當代藝術圈在面對強大集體危機或困頓時,如何將藝術作為社會集體治療的行動意義。朱峯誼〈自經驗至論述修補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當代藝術談另類醫療的時代意義〉一文,則以人類中心主義與尚存於資本社會中的「食用野味」文化,作為人與自然物種之間,本質上的一種斷裂。在展覽上,作者分析安森‧法蘭克「萬物有靈」(Animism, 2011),龔卓軍、高森信男「鬼魂的迴返:第四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2014)與黃漢沖、黃香凝「烏鬼」(2019)三展之精神性與文化性,反詰有關現代性與反殖民的修護可能之外,進而以其二○一九年策劃的「重返神性:作為一位無神論的有神論者」,作為重返日常生活演練的再主張。

以藝術家的意識為主體,其屬靈世界與薩滿旅程為經驗交流,從詩人變成導演、再從導演變成風水療癒師的葉覓覓,藉〈漩渦與漣漪與巫儀與外星——葉覓覓的靈性旅程〉一文,陳述其如何將經歷的死亡命題化成影像,以及參與部落社會的死亡儀式與靈修課程之經驗。陳瀅如的〈聆聽是最好的療癒〉,分享了她的病痛與復原之路,以及從薩滿意識問事的心理需求,到藉占卜而學習到單純聆聽的藝術。〈歷史複音、界域銜接與smapux的療癒性——太魯閣族藝術家東冬.侯溫〉,是由龔卓軍、黃瀞瑩、呂瑋倫、陳思宇四人與太魯閣族藝術家東冬.侯溫的訪談。東冬.侯溫述及了與處理人靈關係有關的「smapux」角色、傳統儀式與其創作之間的微妙界分,以及太魯閣家族與歷史的矛盾。李寅彰的〈療癒與修護之外——台灣幽冥情境感應的藝術作品探討〉,則從人與環境的互動,探討許家維的《神靈的書寫》(2016)、高俊宏的《丁修女——但是我們從來不會去西班牙傳教》(2018)、梁廷毓的《斷頭之河》(2019) 、丁昶文的《尋龍與地靈》(2019) 之作,與其所揭示出的幽冥情境。


高千惠
專研現當代藝術、創作理論與實踐、藝術評論。著有《當代藝術生產線—創作實踐與社會介入的案例》、《不沉默的字—藝評書寫與其生產語境》、《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發燒的雙年展—政治/美學/機制的代言》等十餘本書。現客座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編輯台的話|阿難之書  ■ 呂瑋倫

專題企畫

Discourses

  • 複眼文明:有關奇蹟、祕密和權威的藝與術 ■ 高千惠
  • 臆/術:醫學、巫術與藝術的療遇 ■ 林徐達
  • 身體展演與靈性療癒:台灣民間信仰「通靈」現象探討 ■ 王鏡玲
  • 神話系統、互文類比、現代意義:爪哇巫術醫療皮影戲「魯瓦旦」的三種討論途徑 ■ 陳聖元

Performances

  • 作為另類社會集體治療的藝術思維與實踐 ■ 黃海鳴
  • 自經驗至論述修補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當代藝術談另類醫療的時代意義 ■ 朱峯誼

Narratives

  • 聆聽是最好的療癒 ■ 陳瀅如
  • 漩渦與漣漪與巫儀與外星:葉覓覓的靈性旅程 ■ 葉覓覓
  • 歷史複音、界域銜接與Smapux的療癒性─太魯閣族藝術家東冬.侯溫 ■ 整理|編輯部
  • 療癒與修護之外:台灣幽冥情境感應的藝術作品探討 ■ 李寅彰

TIDF ╳ ACT

  • 沖繩作為一個幻真的原鄉:高嶺剛的電影美學 ■ 策劃|林木材
  • 個人的民族誌:高嶺剛與他的沖繩電影視野 ■ 鴻鴻
  • 愛欲影像、恍惚與琉球獨立:論高嶺剛的電影 ■ 高俊宏
  • 高嶺剛的世界:沖繩的「血、地、知、痴」與「chi」 ■ 仲里効 ■ 譯|張若涵
  • 電影,從不演繹沖繩:來自高嶺剛的小記 ■ 高嶺剛 ■ 譯|張若涵

關鍵報告|從看不見的城市,到看不見的帝國: 2019臺南藝術節「穿越看不見的城市」策展報告 ■ 郭亮廷

當代藝術檔案。草圖集|數學.空罐 ■ 文.圖|陳為榛


召集人|龔卓軍
主編|蔣伯欣、孫松榮、林暉鈞、林欣怡、林巧芳、龔義昭、龔卓軍
專題主編|高千惠
企畫主編|黃瀞瑩、呂瑋倫
執行主編|陳思宇
執行編輯|駱筱筑、陳薇敏
美術編輯|蕭佑任、雷文茹、陳米爾
美術顧問|羅文岑
義工|林妤真、施志豪、謝博勻、劉鎮宇、童詠瑋
藝術觀點ACT|81期,2020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