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 71. 偶——定格,當代動畫實驗甦生術

71期專題企畫

Puppet-Stop Motion: Contemporary Animation Experiment Renewal

■ 企畫——林巧芳

《藝術觀點ACT》71期,2017年7月出版

長久以來「偶」是庶民的藝術,象徵祈福平安且具有除煞與驅邪功能。今日從偶戲延展出來的是古老的表演藝術,凝結生命力與草根性,並屬於祭儀、民間及眾人的創造力。在動畫中,偶—定格動畫(puppet stop-motion-animation )展現賦予各式物件具生命力之操作手段,也藉由動畫師掌握偶動作的表演,以此彰顯偶的情緒及情感,不只形塑現代動畫之豐富樣貌,同時與偶戲具有緊密的連結關係。

面對這條特殊的路徑,我們首要追問的是何謂偶—定格動畫?首先,我們先藉由一段專訪日本動畫家川本喜八郎的創作理念,來觀看偶與動畫師之密不可分的關係。川本認為:「偶動畫是承襲電影而來,使用的是電影語言,唯一不同的是在動作上的表演。偶的生命是動畫師所賦予的,藉由動畫師的操作,讓偶表演出生命,不像電影那樣可以用活生生的演員來演出。」【註1】基本上,川本強調偶動畫的關鍵在於以偶演出,至於如何掌握偶動作的思考,就成為動畫師個人獨特風格的美學底蘊。他甚至更進一步指出動畫師之於偶的觀點:「我認為偶的活動雖然是靠動畫師的操作,但是偶本身是有靈魂的。杰利・川卡(Jiri Trnka)曾說:『偶是有生命的』,日本在木偶戲上有很悠久的歷史,傳統藝術如『能劇』、『歌舞伎』等都給了操偶的動畫師許多養分和靈感,再加上服裝和道具的應用,能夠讓偶的內在性格與情感突顯出來。」【註2】正因如此,所以川本以佛教、日本民間故事改編《鬼》(1972)、《道成寺》(1976)、《火宅》(1979)等作品時,可見到他透過日本傳統文化「能劇」和「狂言」的精華,結合日本傳統戲偶的精緻設計及優雅造形,並在影片中巧妙地掌握偶的姿態、動作、情感及電影語言節奏,細膩生動地刻劃出戲偶的內斂情感。承上觀察,筆者認為川本的偶動畫作品在於提出一種以傳統文化結合傳統戲偶,再經由定格動畫重新注入新生,藉此催生出日本民情風俗、鬼神傳說的幽微曲折和質樸深幽的玄祕哲思,因而造就川本的偶動畫美學達到「詩」的意境。

再者,動畫家巴瑞.普維斯(Barry Purves)則是感受到定格動畫帶給動畫家的奇幻魔力。他說:「我喜歡這種創造『生命』的遊戲,形形色色的物件在真實的空間中游走,富有質感的表面不時反射出意料之外的光感,好像一場通靈的薩滿儀式,充滿神秘奇幻,又不失純真童趣。」【註3】動畫家正因為曾經歷如此深刻的體驗,當我們觀察到川本喜八郎和普維斯談動畫創造實踐的概念時,他們都在這之中意識到:偶—定格動畫的核心是奠基在「如何創造生命的思想、觀念和定義」,因此,動畫家的工作是在偶的身體、操作影像的手與定格技藝儀式之間的往返運動。今日不論以儀式作為主體的傳統偶戲,或是在動作詮釋上做不同想像創造的現代偶戲,就動畫家而言,在偶戲與偶動畫之間保留以「手」作偶、以「手」操偶的技藝,可邁向一種更深層、更幽微的經驗——蟄伏於偶及動畫家之間某種看不見的力量,「我們知道它(偶)動起來時,其實你會知道它(偶)裡面好像有一個你看不到的靈魂在裡面,我知道有的人懼怕這種東西。」【註4】對此現象,或許就是面對偶現身的動畫家、製偶師、操偶師都曾經驗到的人偶同步、人偶合一之境界。基本上,偶創作和偶動畫都涉及創造力本質或作品創生的開端和起源,而偶的存在最終還會牽涉展示(exposition),因為通過展示才能汲取偶存在的意識,於是偶與動畫家的關係,是關於生命的創造、人偶合一、透過展示獲得創造生命的意義。以此看來,動畫家在操作偶的過程中是他們意欲將偶的內在思考推向敞開的世界,但顯然在這之間卻存在某種無法觸及的現場、時間與身體意識,導致這一切無從獲得更為具體的對話、轉譯或詮釋。

本專題即是基於這樣的前提下,為了獲得更進一部深究偶與動畫家之間不存在的現場,試圖從奠基「偶—定格」之基本命題中,以動畫家的視域,透過七場專訪。本次訪談對象為:捏麵手藝生成偶動畫—旋轉犀牛、當代懸絲偶製偶師傅—黃憲章、戲偶陶偶家—吳其錚、現代偶戲實驗—飛人集社劇團、傳統懸絲偶—錦飛鳳傀儡戲劇團、推動定格動畫教育—「AnimEDU臺灣國際兒童暨青少年影展」、看見動畫創造力—「臺中國際動畫影展」,同時以五篇專文一起加入探究本次專題。

這是首次我們嘗試以「偶」作為專題核心,以討論及對話的方式,從中敞開一條「類複調式」的對話場域,作為重新觀察傳統手藝何以植入動畫視聽媒介之中,以及當代製偶師如何塑造獨樹一格賦予韻味的戲偶,進而再追問現代與傳統偶劇如何活化復甦古老的手藝,最後,透過動畫影展視察臺灣動畫的創造力。記得在專訪對談中,筆者始終好奇的是觸及傳統與現代偶戲的製偶師、操偶師及動畫師,今日是否有可能在各自領域的創造力催生中,相互激盪、交會並交換彼此的立場,使交織出一場關於「偶—定格,當代動畫實驗甦生術」的思辨之旅,並於每場對談中繼續演繹偶戲—當代動畫實驗場的曼妙舞姿。最終,本次專題就在相互激發的火光中誕生。

註釋

1. 〈訪談日本偶動畫大師─川本喜八郎〉,參見http://art.tnnua.edu.tw/animate/訪談日本偶動畫大師-川本喜八郎.htm,2017年6月2日瀏覽。
2. 同註1。
3. 巴瑞‧普維斯著,楊藝譯,《定格動畫:創作要點與技法》(Basics Animation 04: Stop-motion),大連:理工大學出版,2013,頁8。
4. 摘自本期專訪筆者與黃憲章製偶師傅其中一段對談。


編輯台的話黑色情書 ■ 陳威儒

專題企畫

  • 偶—定格,當代動畫實驗甦生術 ■ 企畫│林巧芳
  • 「偶.定格」動畫家排練場── 操作影像的「手」 ■ 林巧芳
  • 面具與日常── 周嘯虎的實驗動畫 ■ 董冰峰
  • 從捏麵工藝的傳承到動畫的練就之路 ── 旋轉犀牛原創設計工作室 ■ 整理│編輯部
  • 偶.視觸覺── 定格動畫與觀看機器 ■ 林青萱
  • 陶偶變奏曲── 從結構到故事生成之陶偶創作觀:吳其錚 ■ 整理│編輯部
  • 當代偶戲的偶人美學── 倖存與懸置的死亡劇場 ■ 周伶芝
  • 現代偶劇場與偶動畫交匯── 飛人集社劇團 ■ 整理│編輯部
  • 偶來代言/演── 民俗的身體、現在的劇場 ■ 羅倩
  • 窺探傀儡戲、操偶師的傳承甦生──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 ■ 整理│編輯部
  • 隱居幕後的另類懸絲戲偶── 取材生活、鄉土的製偶師:黃憲章 ■ 整理│編輯部
  • 定格動畫作為新的教育哲學── AnimEDU臺灣國際兒童暨青少年影展:汪純煌 ■ 整理│編輯部
  • 以「逐格」演繹動畫的創造力── 2016臺中國際動畫影展:陳怡菁 ■ 整理│編輯部

    影像紙上展覽
  • 場所/線索 ■ 企畫│張世倫 ■ 文·  圖│林佳文

    影像評論
  • 為什麼對攝影而言,散文是重要的? ■ 張世倫
  • 科幻、異托邦與全球現代性── 《神龍飛俠》系列電影中的科幻想像 ■ 楊乃女
  • 讓難民移動途徑化身為學習場域的「公路演劇」── 《歐思帶》/《麥當勞廣播大學》報導■ 相馬千秋 ■ 譯│黃耀進
  • 關於宮澤賢治  ■ 林暉鈞
  • 農民藝術概論綱要 ■ 宮澤賢治 ■ 譯│林暉鈞

召集人|孫松榮
主編|龔卓軍、蔣伯欣、孫松榮、林暉鈞、林欣怡、林巧芳
企畫主編|林巧芳
執行主編|羅倩
執行編輯|黃皓妍、陳威儒、李傳柔
美術編輯|蕭佑任、黃冠雯、雷文茹
美術顧問|羅文岑
義工|閻望雲、蕭鈺、陳嬿晴、葉子菱
藝術觀點ACT|71期,2017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