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 64. 「臺灣新電影與當代藝術」地下根莖再生計畫(下)

64期專題企畫

「臺灣新電影與當代藝術」地下根莖再生計畫(下)
The Revival Rhizome Plan for Taiwan New Cinema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Art, II

■企畫———龔卓軍、孫松榮
《藝術觀點ACT》64期,2015年10月出版

本專輯在2015年7月出刊後,於8月15日晚間,假台北當代藝術中心(TCAC)舉辦了發表會,席間邀請了張照堂、高重黎進行對談,同時,張照堂發表了參與邱剛健電影時的「劇外照」,說明了當時拍片的點點滴滴,高重黎也發表了他特別製作的《延遲的刺點:堤2》,做為創作者本身的影像後延思考。當天觀眾參與的盛況,使全力動員《藝術觀點ACT》的編輯部和TCAC的工作人員,同感意外與興奮,似乎也指出了這個計畫仍有許多滋長的潛在空間。

這個再生計畫的製作,不僅像是某種「無名的科學」,跨越了電影、攝影、動畫、設計、小劇場、音樂、評論、歷史的既有學科劃分領域,也刻意指向許多未來的潛在可能。專題中透過「場景」、「分鏡」、「剪接」、「論述」四大塊面,分別以訪談過去的「場景」延伸到當下創作的思考,以年輕藝術家的「分鏡」導出延伸性的自由創作計畫,以青年策展人的「剪接」提出未來嶄新的策展計畫,以國內外評論者的「論述」討論新電影與小劇場/複訪行動/都市考現學的深密關係。

在這一期延續的後半部專題中,特別突出的台灣新電影與小劇場的歷史勾聯與未來的可能性,年輕世代的藝術家與策展人的草圖與草案,也給出了令人驚喜的大膽嘗試。作為一個紙上策展的再生計畫,實際上也呼應了本期的第二專題「當代策展學:邁向知識生產與思辯行動」的問題意識,編輯部希冀藉由這樣的思想與實踐合一的手勢,獻給六周年生日的《藝術觀點ACT》,為六年以來的努力,留下一個刺點,並期待未來的自我更新。


專題企畫
「臺灣新電影與當代藝術」地下根莖再生計畫(下)■企畫|龔卓軍、孫松榮
● 場景
新電影發生在事物尚未命名的時刻──王耿瑜訪談 ■ 整理|編輯部
劇場與電影的交纏混越──姚瑞中訪談 ■ 整理|編輯部
一場時代的文化戰──王俊傑的影評經歷及對新電影的反思 ■ 整理|編輯部
私奔吧!在戀戀的紅塵裡──吳天章訪談 ■ 整理|編輯部
RE-DESIGN──劉開的新電影海報再製系列 ■ 劉開
● 分鏡
戲夢人生故事集 ■ 許家維
一部電影的註腳 ■ 許哲瑜
不那麼日常的日常 ■ 黃建樺
If the Party Goes On:飛機、錫礦、克里斯與1964 ■ 區秀詒
WITHOUT DECEMBER ■ 何采柔
做來放小刀的暗袋(草稿)■ 鄧兆旻+Amy Lien & Enzo Camacho
● 剪接
《一一》/真實生活的節錄──楊德昌《一一》策展計畫 ■ 賴依欣
與其說,尚不如──一個未成形的臺灣新電影「息壤植栽」藝術計畫 ■ 徐明瀚
愛情作為一種(被)無能的隱喻 ■ 陳湘汶
透過一個藝術策展重讀臺灣新電影 ■ 黃海鳴
● 論述
靈光與暗黑──臺灣新電影與小劇場的關係 ■ 郭亮廷
交疊的身體動作──朝向侯孝賢《珈琲時光》的劇場學式方法 ■ 林立騎 ■ 譯|呂孟恂
電影實踐的諸種當代擴延,兼論《冬冬的假期》電影場景複訪行動之意義 ■ 王聖閎
《珈琲時光》筆記 ■ 高山明 ■ 譯|呂孟恂
當代藝術檔案‧草圖集│一個紀念碑,紀念釐清的(不)可行性 ■鄧兆旻
影像紙上展覽│內在場景 ■ 企畫|張照堂 ■劉振祥 ■ 文|陳琬尹
影像評論│前妻的情書 ■鍾孟宏


當代策展學:邁向知識生產與思辯行動
當代策展的未來──運動平台與思想機器的匯流 ■ 企畫|呂佩怡、蔣伯欣
「當代策展學」如何可能? ■呂佩怡
策展的肇始 ■ 基‧哈墨斯(Kit Hammonds)■ 譯|王聖智
邁向基進行動的策展研究──從《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二十年》談起 ■ 蔣伯欣
當代藝術、策展與展覽史 ■ 露西‧史迪茲(Lucy Steeds)■ 譯|王聖智
「隔岸觀火」,拉開距離來看那個時代──費大為談「大地魔術師」■ 整理|編輯部
展覽作為展覽 ■盧迎華
策展的運動化,亦或運動的策展化?──成為文化政治新參與形式的問題與想像 ■方彥翔
策展作為試探藝術概念的一種途徑──呂岱如與方彥翔對談 ■ 整理|方彥翔
我們其實都是被動型策展人──周安曼與翁子健對談 ■ 整理|周安曼


藝術觀點ACT│64期,2015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