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 62. 邊緣.廢墟.動物性空間

62期專題企畫

邊緣.廢墟.動物性空間
Boundary, Ruins, Space of Animality

■企畫———陳宣誠、鄭乘騏
《藝術觀點ACT》62期,2015年4月出版

建築如何不僅是形式,而是透過物質、構築、尺度……等,傳遞與生產身體感覺,讓身體感覺的運動可見?這運動不僅在身體內部作用,也同時切斷、生產與連結外於身體的動力向度,形成挑動神經的可感場域。尺寸的大小、物質的差異、技術與速度,都在同時誘發身體產生與解消自身微觀的動態向度,並因著這同時性的生產與解消,身體感體現於不同尺度、物質間的臨界,進而在這不同的微尺度間進行整體向度的切換。透過這樣的思考起點,批判視覺中心的形式操作,讓論述與創作的狀態回歸身體自身,反覆思考建築的本質。針對此一問題的提問,此專題將透過三個論題於論述與創作上進行空間性的開展:邊緣,論述身體、空間的臨界狀態;廢墟,關於物質與時間性的討論;動物性空間,論述感覺、慾望的空間性。


專題企畫
邊緣.廢墟.動物性空間 ■ 企畫|陳宣誠、鄭乘騏
邁向真實的分裂 ■ 陳宣誠、鄭乘騏

●專題——邊緣
邊界的建築觀點──暴露、連接及遮蔽 ■ 褚瑞基
共感群體──林聖峰的「關係性」構築 ■ 整理|編輯部
徑/隙──劉崇聖的邊緣解消與事件聚集/整理|編輯部
局部與整理──漆志剛的即興建築狀態 ■ 整理|編輯部
瓦解邊界-蕭有志的大量交織美學 ■ 整理|編輯部

●專題——動物性空間
離散──作為「建築」的例外狀態 ■ 沈伯丞
微弱詩學──陳松志的弱美學與測不準的身體性 ■ 整理|編輯部
粒子化音場──姚仲涵的微分身體與共振場域 ■ 整理|編輯部
極限身體──王柏仁的野性場所精神 ■ 整理|編輯部
偽建構美學──陳建榮的去脈絡與意義生產 ■ 整理|編輯部

●專題——廢墟
廢墟的概念 ■ 劉克峰
廢形地景──方偉文的知覺蔓生 ■ 整理|編輯部
廢墟是判處失能者的法庭──高俊宏的書寫與失能的哀傷 ■ 整理|編輯部
後廢墟時代的場造工程學──對「《冬冬的假期》複訪行動」與「《殘響世界》回樂生」召喚的回應 ■ 邱俊達
邊緣與界線──陳順築作品中的木盒、磁磚、邊框與屋牆 ■ 王柏偉


特別企畫
非盒家園――活化空間中的藝術成全 ■ 策畫|高千惠
介於同質與異質的慣習空間再生產 ■ 高千惠
非盒考──從「脈絡」出發,思考展域空間的實驗室內涵 ■ 陳美靜
家屋的空間思考及及情境美學關係的再造 ■ 蔡尚政
校園傳說與都市奇譚──重築歷史和日常空間的承續意義 ■ 林玉婷
面對田野失落的「場造藝術」 ■ 邱俊達
從空間到地方──反思臺灣當代藝術的公共性 ■ 郭璧慈


專欄
紙上草圖|邊緣地景 ■ 任大賢、陳宣誠、蘇富源
藝育|築美人間,一生一世──《漢寶德先生追思音樂會》序 ■ 李肇修
虹膜實驗室|裡面的光,其實是黑暗──陳傳興訪談錄 ■ 龔卓軍
收藏物語|跟著余承堯尋找余承堯──收藏是一次又一次的旅程 ■ 李賢文
當代藝術|在神學、玄學、神明學之間──從「阿萊夫」到「遠遊」論水墨觀想空間的可侵性 ■ 高千惠
行動彈藥庫|21世紀關鍵詞彙編──反權威主義 ■ 高祖岩三郎 譯|墨科
影像紙上展覽|早春暗影 ■ 企畫|張照堂 文.圖|張瑞賢
影像評論|烏鴉 沾黏 生死風景 ■ 陳湘汶
美學|C1與C2的剪輯思想:德勒茲與柏格森 ■ 陳瑞文


召集人│孫松榮
主編│龔卓軍、蔣伯欣、孫松榮、林暉鈞
客座專題主編|陳宣誠、鄭乘騏
企畫主編│徐莘
執行主編│葉頌菁
執行編輯│曾雅帆、張讓鈞
美術編輯│蕭佑任、王築軒、黃怡婷、羅文岑
特別給力│陳湘汶
義工│陳靖宜、陳乃慈、劉紀彤、王政皓、林芷筠
藝術觀點ACT│62期,2015年4月出版